关键字:钳形战术
上期说到,坎尼会战中,汉尼拔针对罗马阵型的特点,设计了“新月阵”,像个大海碗一样,把对手兜住了。
不过,这么做虽然包住了敌军,但己方中军的压力也特别大,而中路一旦失守,被对方突破包围圈,那么自己反倒会被分割成两截儿。
那汉尼拔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呢?
1、合围
因为他要给骑兵创造机会。
前面说过,坎尼会战中,罗马有巨大的人数优势,兵力是汉尼拔的两倍。
但汉尼拔的骑兵比较多,而且数量是罗马人的3倍,因此,他必须用好这个优势,否则必败无疑。
开战后,汉尼拔的骑兵很快击溃了对方骑兵,并把他们赶出了战局。
而此时,步兵也基本完成了新月阵,把对手兜住了,于是,骑兵掉头冲击对手后背,从后面夹击罗马步兵,完成了合围。
对步兵来说,背后是“命门”,任何时候,如果后背出现敌人,那兵力再多也无济于事,有时甚至人越多,崩溃的越快。
这是因为步兵手提长枪,无论是向侧面转身,还是向后面转身都很困难,很容易碰到身边的人。
所以为了保护步兵脆弱的侧翼,一般会在两侧安放骑兵,用骑兵的灵活,护卫步兵两翼。
但对于后背,通常就没有保护了,因为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会允许别人绕到后面攻击自己。
不过,随着罗马骑兵的溃败,不仅其步兵的侧翼暴露了出来,连后背也完全敞开了。于是,罗马人就被彻底“包了饺子”。
那战斗的结果如何呢?
2、覆灭
罗马总兵力为8万4千人,有1万人留守大本营,其余7万多人全部参战。
这7万人基本全部战死,只有3千人被俘,翌日,留守大营的1万人也投降,罗马人全军覆没。
不仅如此,随军的执政官、监察官,80名元老,29位将军也全部阵亡。
而迦太基这边,汉尼拔大军只有4万4千人,其中,阵亡人数只有6千人,还不到对方的1/10,再加上受伤的,总数也只有1万6千7百人。
这是罗马军事史上的大灾难,罗马对外宣布了一个哀悼日,因为几乎家家都有亲友在此役阵亡。
随后的一段日子里,罗马也是乱做一团,剩下的部队士气也严重低迷,毫无战力。
这次惨败,让罗马人明白,他们的军队不是无敌的,他们与世界强军之间,是有着本质差距的。
那差距在哪儿呢?
3、“命门”
其实,汉尼拔使用的战术并不新鲜,它属于“钳形战术”的一种,早在200多年前,希腊人就使用过。
公元前490年,希腊与波斯爆发了“马拉松战役”,希腊人就是用了这种战法。
只不过,希腊人没有骑兵,所以他们单纯用步兵就完成了合围。
而马拉松战役已经暴露了步兵的致命弱点——作战空间问题。
步兵单兵力量弱,需要靠数量取胜,大量步兵排成密集的方阵,就能靠冲锋产生杀伤力。
不过,如果阵型太过密集,那步兵反倒会陷入混乱,因此,步兵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作战空间。
但这恰恰不容易做到,因为步兵要冲锋,所以训练再好,纪律再严,行进中也难免走形,尤其是多方阵并排推进时,很容易冒进或落后。
当然,如果是步兵对战步兵,那比拼的当然是纪律,看谁更能保持阵型一致。
当年希腊之所以能战胜波斯,而且还是以少胜多,就是因为希腊人训练有素、更守纪律。
这一点,罗马人是不吃亏的,他们的纪律比希腊人还要严明,那为什么还会失败呢?
4、量级的差距
因为汉尼拔有骑兵。
那时骑兵虽然不能正面冲锋,可威力依然不是步兵能比的,只不过骑兵比较精贵,统帅们不会拿他们当“消耗品”。
但如果他们能绕到步兵身后,从背后发起夹击,那高大的战马,高速的冲锋,瞬间就能压垮敌人的心理防线。
这也是罗马军团全军覆没的原因。
因为他们的心态崩溃了,再加上阵型被严重挤压,所以最后都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人是被杀死的,有多少人是被乱军挤死的、踩死的。
战后,罗马人也认真总结了经验,他们缩小了作战单元,将方阵拆分成了分队,每个分队都可以独立移动,这样就增加了灵活性。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当下,他们必须尽快收拾残局,否则必是国将不国。
那罗马人要怎么办呢?
5、破釜沉舟
坎尼大捷后,汉尼拔的声望如日中天,意大利各邦均震慑于他的军威之下,比如,南方两个大邦立刻就投入了其麾下。
同时,西西里岛上的希腊人也叛变了,东边的马其顿也与汉尼拔结盟,对罗马宣战,罗马可谓是内外交困。
再加上本国精锐尽失,无力再战,因此,他们便又想起了“费边战术”,企图尽量拖延,与汉尼拔耗下去。
可总这么耗着也不是办法呀,罗马人还是需要一场像样儿的胜利来提振士气,否则时间一长,意大利各邦就都会归附迦太基。
于是,罗马人竭尽所能,成立了最后一支队伍,为此,他们甚至解放了8000名奴隶,招募到军队中,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
可以说,罗马已经掏光了所有家底儿,压上了前途命运,要做最后一搏了。
那他们要如何使用这支军队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