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奇葩军制 | “双头领导”


关键字:令出多门
上期说到,汉尼拔接连翻越阿尔卑斯山和亚平宁山,挺进到了罗马城附近,这让整个罗马人都慌了神。
可汉尼拔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千难万险,好不容易换来的局面,却由于攻城器械不足,而放弃了围攻罗马城。
这让罗马人又长舒了一口气,于是,他们立刻调整策略,采取“费边战术”,不与汉尼拔正面交战,而是破坏他的补给线,企图拖死他们。
这种战术十分奏效,汉尼拔逐渐陷入了困境。
不过,这个战术只执行了6个月,费边卸任后,罗马的战术又变得激进起来,而这就又给了汉尼拔机会。
那汉尼拔能抓住吗?
1、一决死战
汉尼拔号称西方“军神”,显然不是浪得虚名,这样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
既然汉尼拔不打算攻打罗马城了,那他其实就只能向东南挺近,到富裕的普利亚平原补充给养了,这一点罗马人很容易猜到。

因此,罗马动员了全国力量,组建了一支10万人的部队,这是到目前为止,罗马人最大的一次动员,企图在普利亚彻底消灭汉尼拔。
汉尼拔率先来到了普利亚,驻扎在“坎尼”这个地方,罗马军随后也赶到了,并在相隔10公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双方都摆明车马,要正面对决。
不过,这时罗马军却出现了分歧。
原来,罗马的最高军事统帅不是一位,而是两位,这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比较罕见。
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迅速判断形势,并下达明确的指令,如果令出多门,关键时刻就会贻误战机,甚至让整个军队都陷入混乱。
而此时,罗马的指挥系统就出现了重大分歧,两位统帅中,一位比较保守,另一位却执意出击,一心想及早打败汉尼拔。
更奇葩的是,他们是轮流统帅军队,1人掌管一天指挥权,隔日轮换。
结果,汉尼拔就抓住了这个漏洞,趁激进的那位主帅指挥时,骚扰敌军后勤补给,以激怒对手。
果然,罗马统帅大怒,率部与汉尼拔决战,最终惨遭失败。那罗马人怎么会出现这么奇葩的军事制度呢?
2、双头领导
当然是为了彼此制衡。
罗马最早是由国王领兵打仗的,而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了国王,实行了共和制,于是大权就转移到了元老院。
但元老院有300人,不可能让他们一起上阵指挥,还是得选出明确的军事统帅,于是,罗马人就设立了执政官。
不过,他们担心执政官又会慢慢变成国王,所以就设立了两个执政官,相互牵制、共同执政。
这到并非是罗马人原创的制度,当年希腊的斯巴达人也是这样,设置两位国王,共同掌权。
打仗时,斯巴达人会让一位国王领兵出征,另一位国王看家,安顿后方。
而罗马人不是这样,他们担心一旦打起仗来,如果只有一位执政官掌握军权,那他就可能借机扩权,排挤另一位执政官。
那怎么预防呢?
3、坐井观天
罗马人的做法很直接:让他俩都当将军。
最初,他们是各领一军,分别作战的,但随着罗马越来越强,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情况就变了。
罗马人害怕即便各领一军,执政官的力量还是太强,所以便让他们同时领导一支军队,1人当一天统帅,轮流统军,相互制约。
罗马人的担心我们倒是可以理解,但事情发展成这样就过犹不及了。
尤其是对阵汉尼拔时,他们已经连战连败了,却还是束手束脚,这就太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了,难道他们之前的败仗都白吃了吗?
其实,这就像下棋一样,如果不与高手过招,就看不清自己的实力。
罗马建国后,就一直在意大利范围活动,而那时的意大利还很落后。
这就好比有位学生,平时考试只搞班级排名,虽说总得第一,但水平未必有多高。
公元前390年,罗马城被高卢人攻破,罗马人第一次遇到了意大利以外的对手。
这相当于考试扩大为全校排名了,于是他知道了,自己不是最厉害的。
而等到公元前218年,罗马人遇到了汉尼拔,这才见识到了真正的高手。
这相当于考试已不再仅限本校了,而是全国统考,因为迦太基根本就不在欧洲,人家在非洲。
不过,在坎尼会战前,罗马人已经多次失败了,而且还采取了“费边战术”,彻底龟缩了起来,怎么到了坎尼会战时,罗马人又恢复自信了呢?
4、兵力vs兵种
因为他们人数大占优势。
公元前216年春,双方在坎尼爆发了最大规模一次会战,当时罗马军团有8万4千人,而汉尼拔只有4万4千人。
罗马人是汉尼拔军队的两倍,就算刨除罗马留守在大本营的1万人,罗马军还是远多于汉尼拔。
不过,这里有个细节我们必须要留意。
罗马军虽然人多,但他们只有2千4百名骑兵,而汉尼拔则有8千名骑兵,数量反倒是罗马人的3倍。
骑兵是古代战场的机动力量,当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就经常亲率精骑,快速突破敌阵,甚至能直捣黄龙,一举奠定胜局。
因此,汉尼拔若能用好骑兵优势,自然也有可能以少胜多。
不过,我们也不能简单类比。
因为马其顿为了尽量发挥骑兵优势,甚至牺牲了步兵的冲锋能力,把长矛加长了一倍,以便在正面黏住敌人,为骑兵创造背后夹击的机会。
而迦太基没有这样的巨矛步兵,不能在正面产生压迫力量,所以汉尼拔不能学亚历山大。
那他要怎么利用骑兵优势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