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克里先 | 罗马帝国首次迁都


关键字:东西战线
上期说到,罗马帝国的军方害死奥勒良之后万分后悔,于是不敢再鲁莽行事,而是将权力交还元老院,希望由他们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皇帝。
元老院倒是不负众望,真推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皇帝——克劳狄·塔西佗,可就是年龄有些太大了,都75岁了,那这样一位老人能在乱世中撑起罗马的一片天吗?
1、再起争端
很遗憾,他在位不到9个月就去世了。
有人说他是病死的,有说是被军队害死的,但不管怎么说,元老院推举的皇帝也没管用,该短命还是短命。而军方也很失望,觉得元老院更不靠谱儿,还不如他们自己推举个军事强人做皇帝呢。
于是,克劳狄·塔西佗成了罗马史上最后一位由元老院推举的皇帝,此后元老院再没这种机会了,而是彻底化身“橡皮图章”,只能为军方推出的皇帝背书而已。
克劳狄·塔西佗死后,帝国西部军队反应很快,推举了克劳狄·塔西佗的弟弟弗洛里安努斯为新帝,不过帝国东部也推举了自己的皇帝普罗布斯,于是,罗马重新陷入内战。
好在内战时间不长,仅仅过了88天,弗洛里安努斯就被自己的军队杀害,于是东部军队获胜,元老院追认了普罗布斯为皇帝,罗马帝国重归一统。
那普罗布斯的表现如何呢?
2、走马换将
同前面几位出自伊利里亚地区的皇帝一样,他很强硬,在位期间东征西讨,先是打败了莱茵河以西的日耳曼人,光复了整个高卢地区,甚至还活捉了敌酋。
接着又跨过莱茵河,击败了法兰克人和汪达尔人,使罗马的军队重新踏入易北河地区。要知道,罗马帝国只在开国之初打到过这里,后来就再没到过这么远的地方,领土就停留在了莱茵河西岸,由此可见普罗布斯的强悍。
总之,作为“伊利里亚王朝”的皇帝,他延续着这一脉的传统,继续拯救着罗马,逐渐摆脱了三世纪危机。
普罗布斯在位6年后被手下士兵杀害,倒也符合伊利里亚王朝皇帝的“宿命”,军队则继续委任拥有伊利里亚血统的将领当皇帝,而接替普罗布斯的皇帝是卡鲁斯。
卡鲁斯继位后东征波斯第三帝国——萨珊王朝,并一度攻入了他们的首都泰西封,可算为罗马人争了一口气,一血瓦勒良皇帝被俘的前耻。
但卡鲁斯实在倒霉,正当军队势如破竹之际,他却被雷劈死了,实在让人无语,在位仅16个月,也确实让人遗憾。
卡鲁斯死后,罗马再次陷入分裂,西部军团拥立他的大儿子卡里努斯为帝,而东部军团则拥立他的小儿子努梅里安为帝。
可以想见,这两个“倒霉蛋儿”都不会有好下场。因为在罗马当前的局面下很难子承父业,靠荫庇来统帅军队,而此前几任父子相承的皇帝也都没有好下场,不是父子一同战死,就是儿子继位就立刻被处死。
卡鲁斯的两个儿子也一样,其中小儿子最惨,刚继位3个月就暴毙,而接替他皇位的是骑兵司令戴克里先,于是,戴克里先便与卡里努斯一东一西共治罗马。
1年后,两人在巴尔干半岛相遇,戴克里先击败卡里努斯,成为了罗马唯一的皇帝。

那帝国重归一统后,戴克里先的表现如何呢?
3、罗马迁都
戴克里先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迁都,放弃罗马城。
这看起来是个疯狂的决定,但细想一下也有它的道理,因为他要加强帝国东部的防御。
长期以来,罗马的西面与东面都有敌人,西面的敌人在莱茵河,是蛮族日耳曼人;东边的敌人在两河流域,是西亚的波斯人。
也就是说,罗马帝国的两侧各有一个敌人,罗马城处于中间,正好可以兼顾两边。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东边又来了一股蛮族——哥特人,他们生活在多瑙河中下游,与罗马帝国隔着巴尔干山脉,而巴尔干山脉并不高,还是能够翻越过去,威胁山南的希腊地区。
他们对罗马帝国的威胁要比西线的日耳曼人大多了。
一是因为希腊是地中海贸易圈的重要一环,如果这里局势不稳,那就会影响到帝国整体的贸易安全,绝不容有失。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南下还能威胁中东地区,而那才是罗马商贸税收的大省,绝对不容有失。
相较而言,西线战场的重要性就没那么大了,因为就算日耳曼人攻破莱茵河防线,他们也无法直接威胁意大利,而是要穿过高卢,从狭窄的法国海岸绕到意大利北境,行程非常遥远,罗马人有很长的防御纵深。
更何况日耳曼人是蛮族,他们只想劫掠,并不能消灭罗马,所以也不愿长途奔袭去攻打意大利。而打不到意大利,他们就威胁不到地中海商圈,所以渐渐的,西线的重要性就下降了。
也正因如此,自从塞维鲁当上皇帝以后,罗马的皇帝就很少留在罗马城里了,基本都跑到东边去打仗了,不是打哥特人等蛮族,就是打波斯第三帝国。既然如此,那不如干脆把大本营放到东方。
其实,古代国家的首都本来就是重要的军事据点,比如我们东周战国时期,各国的都城就总是搬来搬去的,目的就是把都城放在前线,方便调配战争资源。
罗马也是如此,若是偶尔发生战争,那还看不出多大差别,但自从“三世纪危机”以来,东方的战事不计其数,若是再把大本营放在“偏远”的罗马城,那额外支付的战争成本就能把帝国拖垮,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不过,罗马此前可没有先例,而这么大的事情也不能草率行事,那得怎么迁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