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战争vs改革
上期说到,在沃尔西人入侵罗马期间,罗马平民爆发了“第一次撤离运动”,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
结果,迫于战争压力,贵族们被迫提高了平民待遇,以挽回人心。
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裂痕并没有弥合,平民的债务压力依然巨大,也没有当官的权利,在战场上再如何卖命,也分不到土地……
那平民们有希望争取到这些权利吗?
1、平民的手段
当然有,因为战争还在继续。
只要还在打仗,平民就可以故技重施,以撤离罗马为要挟,逼贵族让步。
所以要理解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变迁,有个角度最清晰,那就是梳理他的战争史。
但问题是,罗马早期的历史很难追溯,原因是,他们曾遭遇高卢人入侵,整个罗马城都付之一炬,历史资料损失殆尽。
因此,我们很难确定罗马历次战役的确切时间。
不过,由于罗马的公民运动也与战争有关,因此,借助罗马的平民运动,我们还可以反向推知罗马早期的战争史。
那罗马的平民运动持续了多久呢?
2、战争vs改革
持续了207年。
从公元前494年,平民首次撤离罗马城,到公元前287年,平民取得与贵族相同的政治权利为止。
这200年间,罗马在对外战争与内部冲突之间挣扎,每一次外族入侵,都会激发罗马的内部矛盾,倒逼他们去改革旧制度。
而每一次改革过后,罗马又会迎来短暂的安宁,去迎接下一次战争风暴的洗礼。
下面,我们就以“战争—改革”为主线,来看看罗马共和国这段混乱不堪的历史。
公元前494年,平民爆发第一次撤离运动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保障,但还是有可能沦为奴隶。
道理很简单,平民没有土地,没法儿养活自己。
战争虽能获取土地,但却只会分给贵族,平民上阵杀敌卖命,却什么也得不到。
于是,公元前471年,罗马再次爆发革命,平民要求修改土地法,而“巧合”的是,这一年,沃尔西人又大举入侵罗马。
这次平民们倒是没有撤离罗马城,但军队却拒绝出战,他们全都撤回到营地里,只在敌人攻击营地时,他们才迎战。
可以想见,罗马军当然大败。战败后,罗马军官屠杀了撤退的士兵,这种残忍的暴行彻底激怒了平民,罗马城随后陷入了混乱。
沃尔西人也趁此机会大肆掠夺,焚烧了罗马的乡村土地,罗马贵族损失惨重。无奈,他们只好答应修改土地法,以挽回平民的心意。
改革后,平民也能多少分些土地,虽然这个比例很小,还远远赶不上贵族获得的土地,但这却是个好的开始。
因为平民也能享受“战争红利”了,这样,他们就会更积极的参与战争,只要战获土地足够多,那平民也会获得不错的收益。
至此,在土改问题上,平民权利又向前突破了一大步,那平民的诉求就此满足了吗?
3、《十二铜表法》
当然没有。
平民与贵族之间还是壁垒森严,比如,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平民也不能当官等等。
所以此后20年,贵族与平民反复较量,罗马也被外侮与内斗反复拉扯,而变得疲惫不堪。
最后,贵族与平民实在都耗不下去了,这才被迫达成妥协,成立一个由10人组成的委员会,主持立法工作,并掌握最高权力。
据说,他们还派了3名贵族,专门赴希腊考察立法。
公元前451年,考察团回来后召集公民大会,选出了第一届“十人委员会”。
十人委员会制定了10条法律,并把它们刻在了铜板上,第二年,第二届委员会又加了2条,合起来一共12条。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二铜表法》。
它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那它有什么优势呢?
4、成文法vs习惯法
在此之前,罗马人一直采用“习惯法”,它来自习俗,是一种原始的法律形式,有很多弊端。
比如,按照习惯,早期法律都由祭司制定,因此,属于宗教事务。而宗教要保持神秘性,所以法律并不公开,而是由祭司们秘密保管。
每到开庭之日,祭司们会宣布谁做的对,谁做的错,所有问题,大家都要请教祭司,就像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
这样一来,祭司的公正性就成了关键。可别忘了,祭司们也都是贵族,他们再公正,也难保没有私心。
尤其是到了共和时期,罗马的平民越来越不信任他们,于是,习惯法也就运行不下去了。
可成文法不同,它是要公之于众的,所有人都看得到,这样一来,法官就不能任意裁定案件了,而必须依照法律条文。
这是法律巨大的进步,不过,把法律刻下来公之于众,这肯定不是罗马人的发明。
比如,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也是刻下来的成文法,而它比罗马人的法典早了1300年。
不过,虽说《十二铜表法》不是最早的成文法,但它却是现代成文法的始祖。
因为现代成文法就起源于罗马法,而《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法诞生的标志。
可就是这么一部重要的法律,不久后却失传了,而且连原文都找不到了,以至于连当时的罗马人都说不清这12条法律究竟是什么。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样一部重要的法律遭遇了灭顶之灾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