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皇帝 | 罗马帝国的奇耻大辱


关键字:瓦勒良
上期说到,德西乌斯继位仅1年多就战死疆场,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死于蛮族战争的皇帝,罗马的危机进一步加剧,那之后的继任者表现如何呢?
1、“走马换将”
德西乌斯死后,其小儿子霍斯蒂利安继位,成为了罗马皇帝,但他在位仅4个月就死了,副皇帝加卢斯继位,而加卢斯看到德西乌斯战败后,便不敢对战北方的哥特人了。
加卢斯的懦弱引发了军队的强烈不满,而一位叫埃米利安努斯的将领率军打败了哥特人,于是,军队立刻拥立他为皇帝,并回师意大利,准备赶走加卢斯。
无奈,加卢斯只能匆忙应战,结果还没等对战埃米利安努斯呢,便被自己的部下暗杀,结束了他两年的皇帝生涯。
不过,埃米利安努斯也没高兴多久,在位仅4个月就被瓦勒良所杀,于是,瓦勒良继位。
瓦勒良倒是没那么短命,担任了7年皇帝,但他的故事似乎是更大的悲剧,因为他是第一位被敌人俘虏的罗马皇帝,比战死疆场的德西乌斯还惨,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一分为二
瓦勒良继位后,已经认清了帝国的情况,那就是:如果皇帝领兵作战,则后方空虚,容易遭受反叛;而如果皇帝坐镇后方,则难防外敌入侵,前方将军拥兵自重,同样会引发叛乱。
正是这种两难困境,罗马才吃了多次败仗,国力也日渐衰落。
为了彻底扭转局面,瓦勒良决定将帝国一分为二,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他和儿子共同治理:他任正皇帝,统治帝国东部,封号为“奥古斯都”;他的儿子加里恩努斯任副皇帝,统治帝国西部,封号为“恺撒”。
这两个封号挺有意思,奥古斯都就是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之君,按说他是恺撒的养子,地位应该在恺撒之下,但罗马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奥古斯都的贡献更大,所以地位反在老子之上。
于是,正皇帝的封号成了奥古斯都,而恺撒反倒成了副皇帝的称号。
当然,瓦勒良并没有分裂罗马,只是划分了防御领域,不至于在他领兵出征时顾不过来。
那帝国为什么要按东西划分呢,瓦勒良又为什么要统领东边,而不是统领首都罗马城所在的西边呢?
3、剑指东方
是出于战略需要。
罗马帝国的西边相对稳定,最西边是西班牙,没有外敌入侵,只有西北的高卢地区存在隐患,那就是莱茵河东岸的日耳曼人,好在高卢军队的战力比较强,所以虽有日耳曼人骚扰,但还是能够应付的。
可东部就不同了。
这里有两股强劲的敌人:一是东北边的哥特人,二是东边的波斯人。
哥特人在黑海北岸,总是乘船南下,频繁骚扰罗马的希腊地区,烦不胜烦,难以肃清。
而波斯人也不好惹,他们占领着富饶的两河流域,国富民强,所以是罗马人的主要目标,也是瓦勒良最想击败的对手。
这倒也不难理解,哥特人等蛮族虽然凶悍,但却是一群穷鬼,打赢了也得不到啥;而波斯人就不同了,打赢了他们可就发财了,可以抢人抢钱,十分诱人。
只不过波斯距离罗马太远,大军劳师远征不容易,必须安顿好后方,所以瓦勒良才下定决心,与儿子分领东、西罗马,好让他能专心对付波斯。
瓦勒良的安排是很有远见的,因为后来波斯人果然大举入侵罗马帝国,若不是瓦勒良事先安排,那他肯定没办法应对。
不过即便如此,瓦勒良还是败了,而且还被俘了,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4、奇耻大辱
公元260年,波斯第三帝国——萨珊王朝入侵罗马帝国东境,先是攻下了罗马的附属国亚美尼亚,接着入侵叙利亚,甚至占领了富饶的安提柯,罗马边境岌岌可危,于是,瓦勒良亲率7万大军迎敌。
由于缺乏一手资料,所以今天的人对这场战斗的过程就不太了解了,有说是瓦勒良吃了败仗被俘,有说是波斯人耍了阴谋诡计俘虏了他,还有说罗马军爆发了瘟疫,所以战力大减而被俘。
总之,不管过程如何,瓦勒良最后确实被活捉了。

这是罗马帝国史上第一位被俘的皇帝,绝对是奇耻大辱,不仅动摇了帝权,也给民众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罗马元老院自然不敢怠慢,立刻拥立副皇帝加里恩努斯继位,以期快速稳住局面。
公平的说,瓦勒良算是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比之前的皇帝都要强上许多,至少他在位的时间就比他们长,能稳住罗马的局面。
而且他还提拔了很多优秀的将领,其中就包括后来的皇帝克劳狄二世和奥勒良,而他们也都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足见瓦勒良的眼光,如果瓦勒良没有被俘,那在他们的辅佐之下,罗马的局面也许就能大有改观。
那他的死真有这么“可惜”吗?
5、殃及池鱼
确实有些可惜,因为就在瓦勒良在东方战败之际,北方的莱茵河军团却取得了胜利,战胜了蛮族日耳曼人。如果瓦勒良不死,那帝国说不定就能渐渐稳住局面。
但他一死,这场胜利反倒成了“灾祸”,因为在分配战利品时,他手下两位将军起了冲突,最后竟演变成了整个军团之间的冲突,这说明他们都没把新皇帝加里恩努斯放在眼里。
最后,波斯图穆斯击败了对手,并下令处死了多位军官,但后来他才发现,被处死的人里竟然有加里恩努斯的儿子。
这下可坏事儿了,虽说加里恩努斯是新帝继位,未必敢把他怎么样,但他毕竟是罗马皇帝,杀了人家的儿子,以后能有好果子吃吗?
那这可咋办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