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马克西米努斯、戈尔迪安一世、戈尔迪安二世、普皮恩努斯、巴尔比努斯、戈尔迪安三世
上期说到,马克西米努斯是罗马的第一位“蛮族皇帝”,他上台后便大肆向富人征税,引发了不满。
于是,趁马克西米努斯远征多瑙河之际,元老院先是追认北非总督戈尔迪安父子当皇帝,后又任命元老普皮恩努斯和巴尔比努斯当皇帝,以对抗马克西米努斯,那这些举措能挽救罗马局势吗?
1、反戈一击
北非的戈尔迪安父子没掀起任何风浪,都没等马克西米努斯对付他们,就被旁边的努米底亚总督干掉了,于是无奈,元老院才又任命普皮恩努斯和巴尔比努斯当皇帝。
没办法,因为此时马克西米努斯已经带兵进入了意大利,必须有人领兵迎战。
其中,巴尔比努斯擅长内政,他在卡拉卡拉当皇帝的时候曾两次担任执政官,深得皇帝信任,于是便留下来守城。
而普皮恩努斯则有些领兵经验,曾担任过北方一个行省的总督,在此期间他对战过日耳曼人,并取得过胜利,因此,普皮恩努斯便率军出征了。
按说这应该是场没有悬念的战斗。因为此时罗马城的军备早已废弛,他们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边疆残酷战争的洗礼,所以应该不是马克西米努斯百战之师的对手。
但如今的罗马已经完全乱套了,很多事情都不能用常理来推断,而就在大家都以为马克西米努斯必胜的时候,他却被手下的士兵谋杀了。原因是,马克西米努斯治军极为严格,而他手下的士兵不满他严厉的刑罚,于是便反水杀了他。
按说治军严格是好事,是保证战力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士兵应该“感谢”有这样一位将军的,怎么会反戈一击呢?
2、走马换将
这说明罗马的军队已经失控了。
首先,此时罗马军队的成分复杂,早已不像当年那样都是罗马公民,他们有些是地方武装,有些是花钱雇佣的蛮族兵,兵源参差不齐,军队也没有共同的意志。
对于这样的军队,只能用重金笼络,根本没人在乎军纪,而且,聪明的将军非但不会要求军纪,相反,还会有意放纵军纪,比如纵兵劫掠、奸淫妇女等等,以此来讨好手下的兵将。
而边军尤其骄横跋扈,并多次爆发叛乱,被他们拉下马的皇帝也不在少数,比如之前的马克里努斯、亚历山大·塞维鲁等,都是他们杀死的,所以边军早就养出了凶性,也不觉得杀一个皇帝是多大的事儿,反正又不是第一次干了。
于是,马克西米努斯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死了,而普皮恩努斯则莫名其妙的胜了,喜滋滋的就班师回朝了。
可好景不长,回城不久,禁卫军就爆发叛乱,于是,刚刚登上帝位的普皮恩努斯和巴尔比努斯又被杀了。
之后,元老院又推举了一个新的皇帝——戈尔迪安三世。于是,仅仅在公元238年这一年,罗马就先后有6人当上了皇帝,简直如走马灯一般,史称“六帝之年”。
3、“饮鸩止渴”
至此,罗马已经先后出现了“四帝之年”、“五帝之年”、“六帝之年”,更换皇帝的频率越来越快,登上皇帝宝座的人越来越多,皇帝的身份也越来越杂乱,皇帝的权威也就一点点流失了。
而皇权衰落意味着皇帝仅凭威望已经控制不了国家了,那怎么办呢?
没办法,只能靠军队来控制。
但军队本身就不容易被控制,更可况新上任的戈尔迪安三世只有13岁,就是娃娃,而像这样的统治者自然难以服众,尤其是难以压制各地的军阀。
果然,公元240年,北非的阿非利加行省叛变,执政官萨宾尼亚努斯自立为帝。好在同年就被旁边的毛列塔尼亚行省的总督镇压,没掀起什么风浪。
但这只是个试探而已,若是戈尔迪安三世不能增强实力,那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觊觎皇位,于是1年后,戈尔迪安三世娶了禁卫军司令泰西修斯的女儿,向禁卫军寻求庇护。
可好景不长,又过了2年,泰西修斯突然去世,而此时戈尔迪安三世正率军在东方作战,应付波斯第三帝国“萨珊王朝”的进攻。
泰西修斯一死,戈尔迪安三世便陷入了危险的境地,罗马城里立刻出现了竞争者,要挑战他的皇位,那就是来自于佩特拉阿拉伯行省的菲利普。
好在戈尔迪安三世在东方的战场打赢了,带着胜利回到了罗马,这才暂时应付了这场危机,但他真正的危机始终存在,那就是频繁的外敌入侵,而这也是“三世纪危机”时期所有罗马皇帝共同的危机。
果然,1年后萨珊战争再次爆发,戈尔迪安三世只好再次启程,赶赴东方战场。
我们发现,此时只要一有战争,皇帝就得亲自挂帅出征了,哪怕他只有10多岁,哪怕他毫无作战经验,可依然要亲临战场。
遥想当年屋大维刚建立帝国时,对外战争都是将军领兵作战的,屋大维一直坐镇罗马城,根本不需要御驾亲征。
这说明,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僵化,皇帝必须牢牢的跟着军队,不敢有丝毫放权,否则带兵将领就可能拥兵自立,反手把他干掉。
但问题是,就算死死拽着军队,也不能保证安全,而此次出征就成了戈尔迪安三世最后一次出征——他死在了东方。
不过死因有两种看法:罗马人说他是被自己的军队杀死的,而萨珊人则说他死于战败。
反正不管怎么说,戈尔迪安三世是死在了东方,于是,罗马立刻任免了新皇帝,也就是戈尔迪安三世之前的政敌——菲利普。
那这位来自阿拉伯行省的皇帝又能坐多久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