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 | “昨日重现”


关键字:马加比起义
上期说到,以色列王国分裂后,北以色列王国率先陨落,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帝国毁灭。而一同被毁灭的,还有北以色列王国所代表的十个犹太部落。
至于南方的犹大王国,他们也没有撑太久,公元前586年也被外族征服了,但他们灭国后却没有灭族,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1、“忆苦思甜”
这个答案倒是挺简单,因为他们一直维持着自己的信仰,也就犹太教,没有像北方人那样,独立后就逐渐放弃了信仰,所以能一直靠宗教维持着犹太人的身份。
那同为犹太人,为什么只有南方人能维持信仰呢?难道做人的差距真有这么大吗?
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人与人之间是没有这么大差距的,真正的差距是环境。
北方的环境优越,生活日新月异,所以宗教信仰也不稳固,总要与时俱进;而南方土地贫瘠,经济落后,长年保持游牧习性,所以不仅宗教信仰稳固,而且更需要依赖信仰去对抗恶劣的环境。
但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犹大王国灭亡后被整体俘虏到了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也就是说,南方的犹太人后来也离开了原有的环境,而他们在巴比伦虽然是俘虏,但生活条件其实挺好,因为那里是两河流域,拥有富饶的牧场和果园。
可为何他们离开了艰苦的环境,却还能维持原有的信仰呢?
2、“昨日重现”
这要感谢他们之后特殊的际遇——重返耶路撒冷。
毁灭南方犹大王国的是新巴伦人,他们不仅毁灭了犹太人的家园,还把他们都俘虏到了自己的国都巴比伦尼亚。
不过不久之后,这个强大的文明就被波斯人击败了,而波斯人为了打通通向地中海的道路,就需要重建巴勒斯坦地区,于是,他们便打算遣返国都里的犹太人,让他们返回故乡,重建家园。
按说这应该是犹太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但实际上,犹太人在巴比伦已经定居了下来,并且这里繁荣富裕,比逼仄的巴勒斯坦强得多,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回去。
这时候,最虔诚的犹太教徒站了出来,要拯救犹太人的命运,他们虽然数量很少,但却可以作为“先遣军”,先回去重建一部分家园。
而由于遭遇连年战火,巴勒斯坦地区早已成了一片废墟,不可能百废俱兴,所以他们只重建了圣城耶路撒冷,尤其是重建了圣殿,希望以此来吸引犹太人回来朝圣。
圣殿重建后,朝圣的目的确实达到了,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每当有重大节日,犹太人就从四面八方赶来朝圣,而等节日一过,他们便马不停蹄的离开,回家继续过好日子去了。
不过即便如此,犹太教徒们依然信心满满,因为他们觉得火种已经播下,只要拥有足够的耐心,那终有一日,这星星之火便可以燎原,重现犹太人昔日的辉煌。
那他们的梦想能成真吗?
3、“昨日之水东流去”
这首先要问波斯人,因为他们虽然能够包容犹太人,但也不可能任由犹太人肆意壮大,更不可能答应他们复国。
后来波斯被马其顿帝国覆灭了,而亚历山大大帝一路摧枯拉朽,轻易就征服了耶路撒冷。
随后,大帝一路南下,又攻下了埃及,而为了恢复地中海的贸易活动,他急需犹太人的经商能力,于是便将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迁移到了埃及,而精力充沛的犹太人也愿意趁此机会移居到埃及。
至此,犹太人复国的梦想算是破灭了,因为耶路撒冷已经没有多少人了,完全没有了往昔的气象。于是,耶路撒冷就只是犹太人的精神中心了,虽获得了人们的尊崇,但去祭拜的人却少之又少。
眼看着耶路撒冷就要沉沦,彻底被人遗忘,没想到峰回路转,事情又有了转机,那到底是什么转机呢?
4、忍无可忍
那就是“马加比起义”。

这是一场因宗教冲突引发的反抗,而事情要从亚历山大大帝死后说起。
大帝死后,庞大的马其顿帝国迅速瓦解,他手下的大将塞琉古成为了亚洲之王,统治了耶路撒冷。
而无论亚历山大也好,塞琉古也罢,他们都来自希腊大陆,是真正的西方文明,与犹太人的文明格格不入。
于是,经过几代人的统治,第八任塞琉古国王安条克四世终于“忍无可忍”,决心改造这群冥顽不灵的犹太人,想将他们纳入希腊文明的光辉之中。
他下令,将犹太人的神殿改为供奉宙斯的神殿,并宣布“割礼”是一种大罪,而且包括安息日在内,所有的犹太宗教仪式全部被禁止,并强迫他们接受希腊的仪式,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同时,他还将耶路撒冷付之一炬,拆毁城墙,把犹太人卖为奴隶,然后把外国人移居到犹太人的聚居区。
这时候,忍无可忍的犹太人终于爆发了最激烈的抵抗,犹太教祭司马加比领导犹太人起义,反抗安条克的迫害。
按说这完全是以卵击石,因为当时塞琉古帝国是个庞然大物,但没想到,犹太人发明了一种新的战术——游击战。
他们经常半夜三更搞偷袭,而当敌人大举进攻时,他们就退到山区,可一旦对手等得不耐烦,放松警惕了,他们又杀出来,一块块分割后消灭对手。
经过几年的周旋,犹太人的声势反倒越来越大,并最终攻克了圣城耶路撒冷,恢复了圣殿往日的荣光。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犹太人枯木逢春,要绽放新生了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