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埃及的统治
上期说到,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耶路撒冷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世纪,但他们并非是犹太人,而只是耶路撒冷的原住民。
至于最早提到犹太人的考古资料则要晚很多,要到公元前13世纪末期,才在“麦伦普塔赫石碑”上第一次发现“以色列”这个词。
不过,这只是孤立的考古证据,人们并不能确定这个词的含义,以及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真正有史料对应的考古遗迹则还要再晚300年,是在约旦国迪班镇发现的石碑,而这块石碑与《圣经》上的内容则呼应上了。
那这块石碑到底说了什么呢?
1、谁的功劳?
这块石碑叫“米沙石碑”。
石碑上记载着摩押国王米沙战胜以色列人的丰功伟绩。
这件事在圣经里的《列王纪》中也有记载,只不过结果是相反的,是以色列人战胜了摩押人。
其实,谁赢谁输不重要,毕竟大家都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嘛,重要的是,石碑与《圣经》里的内容对应上了。
要知道,长久以来,《圣经》里的故事都没有考古证据,这让《圣经》的可信度大打折扣,虽然《圣经》写的非常生动,一些细节也不似伪造,但毕竟没有可靠证据。
现在石碑出土,并且上面的“摩押人”与“米沙”这些名称与《圣经》的记载是一致的。这就好似“随机抽查”合格一样,瞬间拔高了《圣经》的可信度。
不过,这里还有个问题,那就是,石碑的内容会不会也是杜撰的,只不过“恰巧”与《圣经》雷同了呢?
2、“铁证如山”
按说这种概率是极微小的,本不值一提。不过,《圣经》的名气太大了,关乎整个西方宗教世界,因此,即便知道这种可能性极低,我们还是不能有丝毫大意。
但“米沙石碑”重要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它不是用犹太人的语言写的,而是用敌人的语言,也就是摩押语写的,这就杜绝了与《圣经》“勾结”杜撰故事的可能性。
于是,“米沙石碑”的意义便非同小可了,因为这意味着《圣经》的可信度提升了,所以在研究犹太人的历史时,《圣经》里的内容也可以参考了。
而一旦有了《圣经》的“加持”,犹太人的历史立刻就丰富了起来,所以让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回“麦伦普塔赫石碑”,因为这是犹太人在世界舞台上的“首秀”,我们要以此为起点,看看犹太人是如何一步步与耶路撒冷联系到一起的。
而麦伦普塔赫石碑之所以会提到“以色列”,是因为埃及法老率军打到了这里,那埃及人怎么会跑到西亚呢?
3、巅峰表现
这要从埃及的第十八王朝说起。
所谓“第十八王朝”,是从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292年这350多年的时间,这是埃及史上最强盛的王朝,此时他们的势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埃及了,而是延伸到了西亚。
他们跨过西奈半岛一路北上,征服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而这里已经是幼发拉底河的西岸了。
到图特摩斯三世时,埃及帝国达到鼎盛,亚述、巴比伦、赫梯这些亚洲强国都要向埃及纳贡。
虽然在第十八王朝末期,埃及因为宗教改革而陷入混乱,但拉美西斯二世上台后,又将埃及推向了新的高峰,甚至他还率军攻打赫梯帝国,可想而知,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势力存在,那小小的耶路撒冷肯定不成气候。
不过,此后埃及的势力便急转直下了,因为他们遭受了一股强大力量的挑战,那是什么力量呢?
4、盛极而衰
就是麦伦普塔赫石碑上提到的“海上民族”。
麦伦普塔赫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儿子,他在位时,一股海上势力从地中海汹涌而来,袭扰着埃及沿岸的城市。
麦伦普塔赫则不惜跨越西奈半岛北上,深入到巴勒斯坦地区攻击这些海上民族的城市,而“麦伦普塔赫石碑”正是法老为了纪念其中一场重要战役的胜利所刻。
不过,麦伦普塔赫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因为他父亲拉美西斯二世已经统治了巴勒斯坦地区,否则也不敢穿越这里去攻击赫梯帝国。
现在麦伦普塔赫却要重新征服巴勒斯坦,这说明到他统治时,埃及人对西亚的控制已经大不如前了。
其实,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人的交战是两败俱伤的,双方都耗费了极大的国力,而此后赫梯帝国又遭受北方弗里几亚人的挑战,于是,巴勒斯坦地区便出现了权力“真空”,这才给了犹太人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正是此时,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王国,扫罗、大卫、所罗门等《圣经》里的国王便粉墨登场了。
那以色列是如何建国的呢?
5、“外来的和尚”
此时虽然没有大的政权控制巴勒斯坦地区,但犹太人的周围依然强敌环伺。
有一些是同宗同源的近亲,比如摩押人、以东人、亚扪人这些闪米特人;还有一些是外族人,比如非利士人、腓尼基人。
其中,对犹太人威胁最大的,就是外族非利士人,他们也属于“海上民族”的一支。
“非利士”这个词源自《圣经》,意思是“外来者、移民”,在《圣经》中出现的次数达300多次,绝对是强劲有力的敌人。
而且,连“巴勒斯坦”这个名字都与非利士人息息相关,意思是“非利士人之地”,那非利士人到底来自哪里,又与以色列王国有着怎样的恩怨纠缠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