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之乱又称为宸濠之乱,是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明朝当时的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对皇权的争斗,宁王是世袭的王位,宁王这一王位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的后裔,之所以会发生宁王之乱是因为宁王一支长期以来与皇权的真正拥有者有着很大的矛盾,是双方矛盾日积月累的结果,下面介绍一下宁王之乱背景。
宁王是一个世袭的王位,最开始的时候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获封的王位,后来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夺去了朱元璋的孙子也就是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在朱棣起兵夺取朱允炆帝位的时候作为燕王的朱棣为了得到宁王朱权的支持,使用计策挟制了朱权,并且曾经说过“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是当朱棣真正的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却违背了自己的承诺,不仅仅没有中分天下,而且还拒绝了宁王要求改封苏州、钱塘等南方地方的要求,后来朱权孙朱奠培嗣位,明朝的皇帝还削去宁王护卫,改为南昌左卫,造成了朱权以来宁王与朝廷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传到朱宸濠这一代的时候朱宸濠已经向要通过实际行动推翻朱棣的后人掌控的明王朝的统治,自己取而代之了。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朝武帝朱厚照西巡归来后,又想要下江南巡游,并且想要借此周游天下,大臣们为了谏阻南巡演出了一场朝臣大请愿。怀有野心一直积极筹划反叛的宁王朱宸濠借口武宗荒淫无道,于六月十四日起兵造反,这就是宁王之乱背景。
时任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的王阳明在得知宁王叛乱的消息后,倡义兴兵,联合伍文定、戴德孺等地方官员,仅仅用了43天,便于七月二十六日利用火攻将宁王朱宸濠战败 。藩王叛乱,地方官员在没有兵权的情况下,舍生忘死,召集义军平定叛乱,安定朝堂,本来是大功一件,照理朝廷应该加官进爵,委以重任,但恰恰相反,追随王阳明平乱的这些官员们大多都没有好下场。
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一月,平定宁王之乱后,朝廷根据平乱的过程对有功之臣进行了奖赏:“封王守仁为新建伯……升原吉安府知府伍文定左副都御史,知府戴德孺升三级,邢珣、徐琏二级,伍希儒升一级,知府陈槐等制敕。”
但没过几年,这些有功的官员就很惨了。如升任云南右布政使的戴德孺,“赴任途中覆水而死”,陈槐则被御史弹劾“逆濠之变,观望隐忍,偷生不死”,从抚州知府的任上被贬为民。平叛以后,王阳明虽然以军功被封为新建伯,也只是一个虚衔,没有进入中央,扶摇直上。
清朝负责修明史的张廷玉看得很清楚,“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此刻意打击。
王阳明死后,已经通过大礼议事件驱逐杨廷和、掌握实权的嘉靖皇帝也没有对修改杨廷和主导下早先“平宸濠功”的评定,反而进一步质疑王阳明的功绩,夺去了王阳阳殁后的恤典、世袭及萌子。
嘉靖皇帝之所以作出如此评定,一则是因为通过大礼议他已掌握朝政大权,虽然之前因为要平定广西之乱,不得不起用王阳明,“上命给守仁券禄,俟广西事定别有委任”,修改对其评定。广西之乱平定之后,便再次将王阳明打入了冷宫。因为这样既可以稳定人心,又可以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当然,打击心学也是嘉靖皇帝压制王阳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嘉靖帝对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感兴趣,认为“况崇事禅学,好尚鬼异味,尤其圣门之士”,其他诸如杨一清、桂萼等大臣对心学也持反对意见,“放言自肆,诋毀先儒,号召门生传习,附和学术,可恶”。嘉靖君臣都不赞成心学,不想心学大肆传播,对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自然是要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