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军攻宋时虽未在临安屠城却屠杀常州数万人


六国之灭,灭于合纵之破;两宋之亡,亡于倚强之失。两宋的灭亡和当年六国的覆灭何其相似,都是不明白唇亡齿寒、合众弱以抗一强的道理,虽然辽、金屡次提醒,但是宋朝却利令智昏,导致灭国之运。第一次亡国,徽钦二帝在北方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而南宋亡国之时,蒙元对南宋的皇室相较于金国还算比较好。只是虽然没对临安进行屠城,但是对常州却进行屠城,一杀就是数万人。
南宋首都名字都起不好,临安临安,这名字就是不思进取、苟活于世,所有政权中名字最差的就是临安了。至元十年(1273年)二月,被蒙古军围攻长达五年之久的战略重镇襄阳城陷落了。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孤军奋战了五年,献城出降。次年,这位南宋降将又被任命为荆湖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备受重用。《元史》记载:谋臣徒单公履向忽必烈建议说:“乘破竹之势,席卷三吴,此其时矣”。忽必烈非常赞同。至元十一年(1274)一月,忽必烈召集阿里海牙、阿术、史天泽、姚枢等人商量伐宋事宜,最后确定以同知枢密院事伯颜为统帅指挥大军攻宋。

伯颜
伯颜在入临安之前
伯颜原来是伊儿汗国旭烈兀的部将。旭烈兀派伯颜来见忽必烈,报告西征的情况。忽必烈见了伯颜大为高兴,将他留下,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至元十一年(1274),忽必烈让伯颜带兵伐宋!至元十二年(1275年),伯颜相继在长江沿线获得大胜,有阳逻堡之战、丁家洲之战、焦山之战。三大会战后,南宋在长江布防的荆湖、淮西、淮东战线,均被元朝摧毁。
伯颜在忽必烈的批准下,并没有扫荡淮西夏贵、淮东李庭芝的部队(两淮宋兵仍有十万之众),而是从建康出发,兵分三路直取临安。

伯颜屠常州
常州一开始投降了元朝,后来守城的宋军又复叛,伯颜大怒,下令攻城并屠城。常州地方志记载,伯颜大屠杀后,常州只剩下四百余妇女儿童。当时常州有三万男丁,全部人口在十万以上。考虑到战前逃走的人口,伯颜在常州应该屠杀了2-3万人。
南宋德祐二年,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南宋君臣刚刚过了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新年,正月初三,就传来了嘉兴府守将开门投降的消息。正月十九日,蒙古骑兵进入临安,偏安150年的南宋走到了终点。临安城破之际,情景如何呢?
太皇太后谢太后为首的投降派
正月十八日,元军的前锋游骑兵抵达临安北关。太皇太后谢太后被迫派遣监察御史献上传国玺主动投降,降表曰:
“宋国主臣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臣非不能迁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两淮、四川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宗社遽至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以文天祥为首的坚决抵抗派
在正式投降前,为了给赵宋留一线希望。谢太后在文天祥、陈宜中的鼓励下,册封宋度宗的另外两个儿子,8岁的赵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4岁的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
同时,下诏张世杰等断后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带军暗中保护益、广二王赵与檡等赵宋皇族人员以及杨亮节(杨淑妃之兄,国舅)、杨镇(谢道清之侄,宋理宗驸马都尉)等大臣和部分宫庭机构撤离临安。
此外,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
赵宋朝廷寄予厚望的大臣和军队
正月初五,谢太后任命吴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当天,在慈元殿下诏“宣麻”公告时,朝堂之上居然只有六名文官到场。(唐、宋任免宰相、对外战争等重大事件,皆由翰林学士以麻纸书写皇帝诏令,在朝廷宣布,称宣麻。)
相比而言,城破之际,宋廷决定放罢学校,让学生离京逃命而去,可是太学等三学学生誓死要与社稷共存亡。
同一天,临安城外的戍兵一散而空。

普通临安居民
南宋投降后,元军统帅伯颜发现临安城中骚乱,乱兵抢劫杀人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再次下令严禁元军士兵入城,并派遣吕文焕携带黄榜安抚临安军民,要求各家门前贴“好投拜”三字以示归顺大元。
后来,在给忽必烈的上书中,伯颜得意地称,“九衢之市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谢太后也说,“今大兵在城,三宫不惊,九庙如故,百姓安堵。”宋遗民汪元量的诗云,“衣冠不改只如先,关会通行满尘廛。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
余音
三月十三日,南宋幼帝、皇太后全氏以及载有南宋皇室成员、外戚、大臣、太学生等数千人的船队在虎视眈眈的元军监视下,前往南宋绝大多数100多年来从未涉足的遥远北方。
船队出发之际,船上人人凄凄惨惨,岸边的百姓痛哭流涕。曾经亲身参与这次北上的汪元量写诗描述道,“丞相催人放急舟,舟中儿女泪交流。淮南渐远波声小,犹见扬州望火楼。”
对比于当年对金国完颜家的屠戮,蒙古人攻陷临安之时已非野蛮民族,他们将南宋王室接到上都,对他们大宴招待,并且竭力保障他们的生活,只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再让他们回到南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