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都住在贵阳花果园。看中商圈巨大的人流量,两人都经营了一家早餐店,而且都是卖包子。
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和面,揉面,调馅,蒸包子,卖包子,非常幸苦。
小华认为,自己是卖包子的,要想赚更多的钱,就必须卖更多的包子,就必须把包子做得更好吃,吸引更多的顾客,尤其是回头客。
于是小华刻苦钻研包子技术,研究面粉该用什么面粉,皮和馅的配比多少最好吃,肉应该选哪个部位,盐和味精等各种调料的配比应该是多少......
小华家的包子铺生意越来越好,盈利也不错,小华也越来越忙,只不过每天忙得眉开眼笑......
一年以后,房东实在忍不下去了,借口要把门面收回来自己经营,最终把房租提高了50%,小华的心在滴血,进退两难,因为不确定房东以后还会不会继续涨房租,但最终也只能让步!
小明认为自己是做生意的,赚钱是目的,包子只是赚钱的工具,是借助一种工具去赚顾客的钱。流量型顾客买不买包子,其实自己很难控制,所以卖包子始终不是个长久之计,得想点什么办法,把流量客户存下来。
小明研究的是每天门前人来人往,有几千人,怎么能赚这些人的钱;还有进店买包子的人每天也有几百人,这些人都是资源,需要研究并用好这些资源。
小明认为,能赚钱的关键不在于包子本身,而在于买包子的那些人!怎么能从那些人身上赚到更多的钱呢?得研究他们在哪些地方花钱,凭什么与自己有利益关系。
小明通过认真考察以后,入驻了一个全域生态圈的平台。平台有商城,也有商圈,能够满足用户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购等各种需求,入驻条件是必须让部分利益给消费者和链接者。
小明认为,包子不过是变现客户资源的工具和场景而已,拥有客户资源才最重要。客户通过买包子成为整个全域生态圈的客户,赚钱就不再局限于包子了,因为客户进入生态圈是自己打的标签,等于自己对流量客户进行了确权。
想明白了这一点,小明的包子卖得比别人都便宜,在包子上基本不赚什么钱。但是,客户买包子以后,总有些人去吃火锅,喝咖啡,商城购物......而这些,小明都有链接收益。
两年以后,小明的客户资源已经积累了几万人。虽然包子没赚什么钱,但是几万用户每天喝咖啡、打车、订外卖、订酒店、美容、养生、网购......只要是在生态圈内消费的部分,小明都有佣金,每月收入已经超过5万了。
小明仔细研究发现,全域生态圈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没有任何问题。A商家破产了,还会换B商家入驻,且只会比A干得更好。
只要客户在,就总是要消费的,就一定会有商家来提供变现的场景和产品,自己的收益就始终能源源不断。
小明觉得能锁定的流量客户基本上都锁定成自己的存量了,收入也比较满意了,包子铺已经开成功了,继续开下去已经意义不大了,所以就关了包子铺。
关店之前,小明还贴了个公告,推荐顾客都去买小华家的包子,因为那家包子确实好吃,而且刚刚加入生态圈,有优惠。
小明的客户去吃小华家的包子,客户每买1个包子,小明就可以分润1毛钱......
小明的理念是:赚钱才是目的,干嘛非要自己揉面、和馅、做包子呢,让小华家生意好去吧!
后记:一步领先,往往步步领先;一步落后,往往步步被动。
小华最终也认识到了生意的本质不是产品,认识到自己是生意人,是客户资源的老板,而不是包子的老板。
经过小明的引导,小华最终也加入了全域生态圈,但是却已经很难锁定用户了。因为流量客户都被小明先人一步打上了标签,变成了生态圈的存量。
小华家的包子再好吃,也是在帮别人变现客户资源,等于给资源的老板——小明打工。
三年后,你会是小华?还是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