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3位副总理被邓小平劝退了11位,只留下了他们2个


1977年动荡时期结束后,国家迎来了崭新的开始。华国锋和叶剑英同志努力,大批老干部回到岗位,国家稳定。然而,随着1977年小平同志复出,对老同志团聚高兴,但也有隐忧。老同志经验丰富,国家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小平同志每次与这些老同志交谈时,发现他们身体多多少少留下了病痛,再加上年纪不饶人,早已不如从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黄克诚,经历诸多风雨后,感觉愈发吃力,坚决拒绝中央的任命。在这种背景下,小平同志不禁想到未来,老干部们虽然稳住了局势,但整个领导层基本上都是老人,身体都不怎么好,这要是出了什么事情怎么办?怎么找人接班?按照传统,都是老一代带中生代,中生代磨练年轻一代,但经历动荡后,中生代几乎断层,难道真要看着老一辈革命家逐渐离开,让年轻人仓促接班吗?
恰好在此时,苏联有连续不断的反面教材,领导严重老龄化,更换频率非常快。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因为干部频率更换快,才酝酿出戈尔巴乔夫这样的人物。
小平同志的眼光锐利,立刻针对此事进行谋划,还开始提出建议,实现干部退休制度,希望老干部们能配合。1980年4月,在他的运作下,政治局通过了部分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候选人的决定,紧接着1982年促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建立了老干部离退休制度。
随着制度的出台,一些老干部有想法:在动乱之初,他们站出来顶班,现在顶完了班就要“抛弃”他们了吗?小平同志立刻作出讲话,回顾动荡时期,强调领导人终身制,将此事上升到很重要的地步。为了力促此事,他也以身作则,逐步退出,培养第3代领导核心班人,有很多有才干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对此,小平同志曾激动地说:他们现在经验不够,过两年经验就够了。现在不称职,过两年就可能称职了。当然,他也不是对老同志们不信任,也给他们安排了新的工作。
1982年9月6日,中央颁布的文件,明确了中顾委的组成原则和职能作用,让老干部们退下来进入中顾委,由年轻人顶上来,但老干部们可以以顾问的身份对年轻人进行引导,确保老一代对新生代的顺利交接。

与此同时,小平同志开始逐步退休。在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上,他与陈云、李先念等人约定共同退下,彻底离开领导岗位。此外,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也提出全面退休的要求。小平同志以身作则,引领老一辈革命家,展现出真正的大公无私精神,其他老干部也理解其良苦用心。尽管中央政治局曾试图阻止,但最终只有小平同志、陈云和李先念半退,其他人才得以顺利退休。
老干部的退休不仅涉及年龄和政权交接问题,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冗员现象。建国初期没有退休制度,因此许多优秀干部在各个部门持续工作,虽做出巨大贡献,但除非自愿辞职,基本上不会退休。这导致一些年龄大、精力不济的干部需要增加副手协助工作。
1981年,国务院副总理人数多达13人,部门达100个,出现了严重的职位冗余和部门重叠。小平同志的退休潮下,国务院副总理数量大幅减少,仅保留万里和姚依林两位,其他老同志全部退休。各地方也响应中央动作,各省市自治区老干部纷纷退出领导岗位,成为各地顾问委员会委员。
随着各方响应,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建立,小平同志完成了交接任务。

完成所有任务后,小平同志不顾反对,坚决准备彻底退休。尽管引起了大家的反对,但小平同志态度坚决,自发地推动老同志的退休,以完善领导退休制度。最终,小平同志在众人欢送下彻底退休,留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有了新鲜的血液,我们抓住了全球化的主旨,加入了世贸,赶上了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机遇,这才有了如今的巍巍中国。
尽管小平同志彻底辞去了职务,但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太大,各国政要访华时也会拜访他,如同当年访问毛主席一样。小平同志虽然坚决反对个人崇拜,但对新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高风亮节的行为,让他成为那个时代人们追捧的对象。
看着如今新中国欣欣向荣,我们也不再经历坎坷,这或许是小平同志最欣慰的事情。来源:通观历史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