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阅读是提升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考虑阅读的投入产出比,如何在单位时内最大化读书的价值。
因为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最稀缺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只有有限的24小时,还要工作、照顾家人、社交等等,真正留给读书的时间并不多。如果每天能坚持读书2小时以上,都是极少数人能做到的。
所以,必须要关注阅读的时间价值。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用最少的资源消耗产生最大的效益。时间既然是一种资源,同样需要合理高效地进行配置,实现单位时间内阅读价值的最大化——即从有限的时间中通过阅读获得最大的回报。
这与理财的投资活动没有本质区别。你在理财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将钱投资在何种理财产品上,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收益是最大的。
所以,读书本质上可以视为一种时间投资活动。要尽量把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学习上。
既然如此,在极为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阅读那些不该读的书,这类书籍不仅会让我们在阅读上的投入产出比大大降低,还会减少我们的阅读兴趣,动摇读书的信心。
那么,哪些书不该读呢?
一、看似专家的书籍
我在选书时,首先会看作者是谁,作者的背景是什么,是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
什么是专家?专家就是能长期致力于某个领域,有专业的、深入的研究,有丰富的案例,有扎实的基本功,并在该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
这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比如科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第二类是商业领域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创业者。比如巴菲特、GE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微软CEO纳德拉等全球知名企业家写的书。这类带领大型企业获得全球性成功的企业家,在实践领域一定是有非常多的实践经验和具有普适价值的知识经验。
第三类是有影响力的作家,比如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这类作家是经过时间考验获得公众认可的作家。
这里面有个基本的判断原则——1万小时定律。这些专家都是在某个领域至少投入了1万小时的时间精力,意味着如果每天投入3小时,至少要坚持工作大约10年的时间。如果一个人能在某个领域坚持研究或工作10年,并且取得了大众公认的成绩,那么他写的书一定是有价值的,至少不会差到哪里去。
如果作者既在学术界有多年的学术研究,又有企业工作的成功经历,是最佳的选择。
什么是非专家?很多人可能因为机缘巧合或者通过炒作小有名气,包装出来的专家。比如一些互联网大V、短视频UP主、成功学导师、畅销书作家等等。
市面上充斥着大量书名或者标题很吸引人,但是内容其实不深入、不专业的书籍,很多都是这类非专家写出来的书。这类书籍的内容往往都是对经典书籍内容东拼西凑,或者二次理解后写成的,既没有专业的研究,也没有经过大量实践的检验,这类作家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现在要出版一本书的门槛很低,如果你去书店畅销书展柜上,大量的畅销书都是属于这类。我们很可能在这类书籍上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收获。当然,这里面也有少数优质的书,就需要仔细辨别了。
二、非经典书籍
是否经典书籍,最好的判断标准是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如果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至今还流传盛广的书籍,基本上都是经典书籍。典型的如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论语》、《道德经》、四大名著等,经过成百上千年还能流传至今的,一定是经典。时间短一些的,比如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次出版于1966年,至今读来犹如写的当下的问题,感同身受。
对具有生长能力的经典书籍要重点学习。比如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新的理论、关乎知识源头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应用等。这类书具有完整和体系化的特点,有完善的逻辑体系,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比如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因为这些经典书籍揭示的都是事物的底层逻辑,大量的畅销书只是在将这些底层逻辑应用于不同领域而产生的一些案例或心得体会而已。
当然,我们不必强求自己只阅读那些流传十年甚至数十年以上的经典之作,但是我们至少要避免浪费时间在一些速朽的书籍上。本来我们真正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就不多,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又浪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些快餐书籍上,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你看的书足够多,就会发现大量的畅销书里面讲的内容、原理,大都源自少数有价值的经典书籍。
三、碎片化的知识
对碎片化的知识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比如微博、短视频,提供给人们的全部都是碎片化的信息,虽然偶有可学的知识,但它们的主要特点是破碎的,是临时收集或道听途说,真假难辨。我们可以从碎片化的知识里面获取信息,但是不要把主要阅读时间都用在微博、短视频上。大量的短视频都没有体系化的知识。我们平时阅读杂志或搜集资料时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以免虚费光阴。
短视频这类碎片化的知识适合于工具类应用的学习场景,比如要解决一个特定的具体问题,或者介绍某些产品功能等适合通过短视频快速了解应用,比如电器线路维修、电脑硬件安装、计算公式等。这些知识是工具性的,只需要在用到时针对性学习了解即可,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
微博、短视频等碎片化知识平台有个突出的问题,是很容受其它信息的干扰。你本来计划用于阅读的时间,刷了几条学习的短视频后,很快就会被平台推荐给你的其他干扰信息把注意力分散了,比如某个明星的新闻、热点事件等等。
写在最后
如果我们在日常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上述三个原则,减少在这些不该阅读的书籍上的时间,尽量将有限的阅读时间配置到高价值的书籍上,从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如此,我们对于阅读的兴趣也会因此而提升,进而促使我们阅读更多的好书,实现读书的良性循环。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推荐阅读:
如何快速读懂一本书
如何提升阅读效率
关键时刻,不要输在表达上
喜欢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