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命运



2014年3月拍摄于西湖
与杭州的结识,源于工作。
2013年公司在杭州的业务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临危受命,只身到杭州接管当地的项目团队和业务。所幸不辱使命,经过三年的时间将一个烂尾的项目做成了全国性标杆。
不知不觉自己也在杭州常驻了三年多的时间。那段时间的压力非常大,每天都有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自己经常一个人漫步在西湖边上,思考该放弃还是坚持。每到周末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西湖边上的新华书店,书店里有一个咖啡馆,经常一个人在咖啡馆里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
那时候寄托于从书中找到解决办法,通过看书排解焦虑和压力,找到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的力量。所以那段时间看了大量的书,从历史、经济、政治、心理学、经典国学等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都不假,正是长期大量的阅读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和学识。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点滴积累在平时。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旅程,不同的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困境,如果你将困境视为挑战,积极应对,就会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无论最后成功还是失败,这段经历都有助于自己的终身成长。如果你将困难视为厄运,只想逃避,就很难获得成长的机会。因为人生总是充满了挑战,你逃过了一个,还会有下一个,不能迎难而上,你的能力永远在低水平上徘徊。
一座城市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也会经历跌宕起伏,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地沉淀和成长。每一个城市都像一个饱经世事的老人,用自己的历史和古迹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也像一个茁壮成长的少年,满怀激情地奔向未来。
杭州也是如此。
1935年5月,西湖博物馆在对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进行发掘,当时在西湖博物馆的一个工作人员施昕更在整理出土器物过程中,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特别是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石斧在他的家乡良渚一带盗挖文物之风盛行,尤其是盗挖玉器,因此,在盗坑附近常散落着一些石器及陶片,施昕更从小生长在良渚,对当地的"掘玉"耳濡目染,有深刻的印象。
这两地的石斧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良渚为什么也有这种石斧出土呢?这些疑问诱发了施昕更先生回良渚调查的想法。经过多次的调查,施昕更先生采集到了一些陶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隐隐约约感觉到了良渚似乎有一个古遗址的存在。
将这些情况和想法向当时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先生汇报后,在馆里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施昕更开始主持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解开了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的良渚文化之谜。
良渚文化距今5000多年前,不少学者认为良渚文化可以算得上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据《韩非子·显学》记载,虞代延续了一千余年,推测良渚文化便是虞朝的考古学文化,是夏文化的源头。
从此杭州便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开始演绎自己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
杭州在夏商周时期属“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杭州的余杭便来源于此。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县,隋朝建立后,于公元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并沿用至今。所以“杭州”这个名字,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杭州这个地方原来就是一个浅浅的小海湾,后来之所以能变得如此美丽,完全是靠人力创造的。
西湖本与海通,东汉时为防止海水侵入,即招募城中士民兴筑了“防海大塘”,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内陆湖泊,这便是今天大家看到的西湖。
真正让杭州在中国的版图中变得重要的原因,是隋炀帝凿通江南运河,从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千米,自此,杭州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杭州一跃而“咽喉吴越,势雄江海”,确立起了它在整个钱塘江下游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水牵卉服,陆控山夷”。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时的余杭郡有15380户,逐渐变成一个中大城市,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北宋时,杭州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之一。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
幸运的是,杭州历任地方官,都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治理。
唐代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查访民情,得知下塘一带一千多顷耕地都仰仗西湖水灌溉,但当年湖堤倒塌,湖水难以存蓄,农田连年干旱。于是他在唐长庆三年(823年)带人重修湖堤,建水闸,修渠道、管道和溢洪道,增加了蓄水量,完善了供水和防洪工程,形成人工水库,并以江南运河为灌溉干渠,与下游一些湖泊联合使用,灌溉钱塘(今杭州市)、盐官(今海宁县)一带土地千余顷,为更好发挥西湖水利的效益,白居易亲自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规定大雨季节要严密防范溃堤;水位过高时由预留的“水缺”泄水,再高时同时启放水闸和水涵。白居易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就将西湖的白沙堤称为白堤。
公元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泥土,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种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系统地发掘了西湖的价值,留下了一堆风月无边的诗词、一道有口皆碑的苏堤、一碗老少咸宜的东坡肉。后人为纪念苏轼的功绩,将苏东坡主持修建的长堤称为“苏堤”,如今的苏堤春晓已是“西湖十景”之一。
苏东坡之后,杭州又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定都于此,改名“临安”。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真正具有了皇家气象,城市变得极度的繁华,大量的文人墨客、王公贵族齐聚于此,西湖也因此变得更加妩媚妖娆。因此有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感慨。
没有自然生态之美,文化成不了气象;
没有文化,自然生态就没有了灵魂。
正是有了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笔墨诗词,让西湖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了一席之地。同样是城市湖,武汉的东湖就没有这么幸运,其名声也相比西湖小了很多。
阳春三月,是杭州最美的季节,我在杭州最大的享受之一,就是在烟雨朦胧的清晨,独自一人在西湖边上散步。感受着雨雾打在皮肤上的湿润,闻着雨水的气息,看着烟雾蒙蒙的湖面,像一幅水墨山水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湖光山色之中……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推荐阅读:
因为一本书,爱上一座城
十二文章惊海内,半世风流半世僧
碧水丹山,千古武夷
喜欢就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