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从别人的反馈中提升自己



生活中,绝大部分人在被别人指出错误时,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比如尴尬和恼羞成怒,甚至还会胡乱揣测别人的用意。
在大庭广众之下,有人过来告诉你,你有一个扣子系错了,这时你会不会觉得很尴尬?心里有没有想真丢人之类的?如果对方是笑着跟你说的,你就可能会觉得对方在故意看你笑话,不安好心。其实人家只是出于礼貌微笑而已。
如何有效接收反馈,如何更好地面对反馈,如何从反馈中获益? 高手和平庸者的差别就在于是否重视与他人的反馈。
我们为什么讨厌反馈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有防备心理,当收到别人的反馈偏向指责或批评时,第一反应是防备或反击,下意识地揣测对方的动机,很少有人能心平气和地冷静思考对方讲的是否是客观存在,进而反思自己是否需要调整或改进的地方。
 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樊登说:
「我与妻子的相处在一般情况下还不错,可一旦出现争吵,我们就会互相揭示盲点象限。有一次吵架时,妻子跟我说:“樊登,你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嘴太损,喜欢挖苦别人,喜欢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别人其实都不喜欢你,但是你自己却不知道。”
我心里嘀咕:我当然不是这样的人,我读过那么多书,那么多人都喜欢我。你对我有很严重的偏见,不懂得欣赏我。想到这里,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第二天,我遇到一个要好的朋友,就将我妻子说的话向他求证,希望听听他的看法。我问他:“我是不是经常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还经常挖苦别人,把别人弄得非常不愉快,但是自己却不知道?”
朋友看我态度很是认真,也就很严肃地对我说:“嫂子说的话你完全不用往心里去,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朋友的话让我警醒,我突然意识到这其实就是我的盲点象限。如果妻子不跟我说,我可能永远不会认识到这个问题。」
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处于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某些自己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可能已经给周边的人造成不好的感受,这些行为别人看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不知道。简单说就是别人知道,但是自己不知道的盲点。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说话口无遮拦,美其名曰直来直去。明明已经得罪了身边的人,自己却毫无知觉,还在不停地吹嘘自己人缘特别好,其实大家都恨得牙痒痒,却拿这种粗神经的人没有办法。别人异样的目光也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反思。如果一个人有性格缺陷,那他的盲点就会非常大。
在公司管理里面,也经常会出现盲点。管理者在制定公司的一些重大决策时,往往很难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人及时指出管理者的问题,公司就会走上歧路。
当他人向你揭示盲点象限时,你究竟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
首先,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
首先,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也就是说当你在听别人的反馈时,要学会区分对方讲的是观察的结果,还是在进行评论。很多人分不清楚这两者的区别。
比如前面讲到的你有一个扣子系错了,朋友跟你说:“你的扣子系错了”,这就是一个观察到的结果;
如果朋友说:“你今天真邋遢!”,这就是一个评论,这样的表述带了说话人的主观的意见。
再比如有个朋友花了2000元买了一件衣服。如果你说“她花钱真是大手大脚”,这就是一个评论;如果你说“她买衣服花了2000元”,这是一个观察。
大多数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论时,都会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会将关注点放在对方的评论上,进行辩解或反击,而不是关注事情本身。
所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所以,当你听到别人给你的反馈时,首先要区分对方讲的是观察还是评论,把关注点聚焦在观察的结果上,进而反思对方反馈的问题是否存在。如果对方讲的是评论,没有观察,你可以进一步追问对方观察到什么现象或者行为,或者举一个具体发生的例子,将对方的表述引导到观察的结果上,通过对具体发生的事情的描述,你就可以从中了解到对方反馈的问题是否真的存在。
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推荐大家阅读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这是迄今为止我读过最好的一本关于沟通方面的经典书籍。马歇尔对观察和评论的讲述如下: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当你可以区分开观察和评论后,你的注意力就会聚焦到观察的结果上,而不会因为对方的评论或批评影响自己的情绪,进而导致争吵或辩论。
你的第一反应是关注反馈本身,而不是对反馈的接收者进行评价。
其次,学会把反馈当礼物
学会把反馈当礼物,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种特质,不是一个价值驱动型的人,当他听到别人给自己提意见,或者听到别人说自己不好时,第一反应就是:“我倒霉了,今天老板为什么骂我一顿。”“这个人不喜欢我,这人跟我不是一块儿的。”你越是这样想问题,你就越排斥那些向你提建议和意见的人。
这样的心态会让你错失了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因为反馈和评价并不是在贬低你的价值,而是帮助你发现自己的不足,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会把反馈当礼物,有了这个反馈,我就要好好想一想,我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我可不可以把它改进得更好?许多创新都是来自客户的抱怨,客户的抱怨就是一种反馈,如果你排斥它,你就不会改变,但如果你从反馈中找到了可以改变的部分,你就建立了把反馈当礼物的心态。
这样你就能够欣然接受并感激那些向你提出建议和意见的人,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自己不断进步。同时,也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评价,从自己的表现中发现问题,不断自我迭代和提升。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价值驱动型的人,获得更高的成就和更大的成功。
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闻过则喜”的子路。这个典故其实出自《孟子》。《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中,孟老先生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深受恩师教诲,当别人指出他身上的缺点时,他会特别开心,并很快更正。这样的心态让他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更加顺利。
第三,闻过则问,兼听则明
除了把反馈当礼物,闻过则喜,还要进一步“闻过则问”,这个“问”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问自己。即在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时,问自己是否确实存在这个问题,要如何改正。二是问他人,通过多问几个不同背景的人,从不同人的反馈中验证这个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有什么改正的建议。
古人讲“兼听则明,偏听则信”,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平衡地听取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我们只听取某些人的话,或仅听取某些声音,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偏信偏听,导致错误的判断和行动。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声音可能是真实的,有些可能是虚假的,而有些则可能是有偏见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判断哪些声音是值得信任的,哪些声音是不可靠的。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平衡地听取各种声音,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是齐国大臣邹忌的故事。邹忌自恃貌美,就问妻子:“我好看还是徐公(齐国美男子)好看?”妻子说:“你好看。”邹忌又问他的小妾同样的问题,小妾说:“当然是你比较好看,要不然我怎么会嫁给你呢?”后来,邹忌又问了他的门客,得到了相同的答案。第二天,邹忌遇到了徐公,在亲眼见识了徐公的美貌后,邹忌自愧不如。
反思之后,邹忌将这件事当成故事讲给齐王听,并隐喻齐王的纳谏方式。他说:“妻子这样说是因为她爱我,小妾这样说是因为她怕我,门客这样说是因为他有求于我。而您贵为齐国之主,爱您、怕您、有求于您的人远超于我。因此,齐王您应该广开言路,不能偏听偏信。”简而言之,就是齐王身边的人会因为种种原因,只拣好听的说给齐王听,这种言论会扩大齐王的盲点象限,以致他无法听到真正有用的建议。
很多人都曾有过和邹忌类似的感觉:随着年龄增长、地位收入逐渐提高,身边愿意揭示自己的缺点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对自己身上的缺陷越来越无法及时获得正确的认知。更有甚者,即便真的有人揭示了自己的盲点,也不加以重视,最后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袁世凯做皇帝之前,次子袁克文曾极力阻拦,并写了一首诗,中间有这样一句:“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通过诗文的方式,袁克文明确指出复辟在当时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容易受到各方势力的联合打压。现在看来,袁克文的意见无疑是审时度势的老成之言,但他的哥哥袁克定却完全是另一副嘴脸,甚至不惜办一份只给袁世凯一个人看的假报纸,哄骗袁世凯复辟,最终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就宣布退位。可叹!袁世凯所生二子,一个想帮老子揭开盲点,一个却使劲儿把老子往黑胡同里带,何其哀哉!
写在最后
只要你做事,就难免会犯错;只要你开口说话,就有可能说错话;只要你吃饭,就有可能咬到沙子。关键是要保持谦逊的心态,有智慧地接纳别人的反馈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我们尝试放下心中的负担,坦荡荡地面对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精进,保持终身成长。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往期推荐
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
躬身入局,才是真正的改变之道
你的善良,需要智慧和锋芒
喜欢就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