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之神道盛和夫:思考的质量,决定人生的质量



如果说什么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事业成功最重要,那可能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思考的质量,会决定人生的质量。
但是,什么才是“深度思考”?怎样做到“深度思考”?
我们总结了日本经营之神道盛和夫和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关于深度思考的研究和实践,相信你认真读完之后,将受益无穷。
所谓深度思考,其实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所谓深度思考,其实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探究事物的原委,我们就能体悟到事物的本质。所谓探究原委,是指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一件事物上,抓住其核心。
有了对一件事物探究本质的深刻体验,就可以融会贯通到其他所有的事物。
即使看起来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也要把它看作上苍赋予自己的天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这样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找到真理。
一旦理解了事物的真理,那么不管做什么,不管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自由地、尽情地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那么,怎样训练这种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快速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刻意练习,你将拥有和高手一样的深度思考能力。
一、深度思考,首先需要有注意地思考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是被打断的,分散的,割裂的。在这种状态下的思考,大部分也是浅薄的。
所以我们必须养成有意注意地习惯。
所谓“有意注意”,有意识地去注意,就是说,抱着明确的目的,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
比如,听到声响,条件反射式地转过头去,这是无意识的本能反应,叫做“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就是“有意图的”将自己的意识凝聚起来,集中到某一事物所有方面的一切细节上。
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着对象物,注意力分散,就不是有意注意。
中村天风先生十分强调“有意注意”的重要性,他甚至说:“人生如果不有意注意就没有价值。”
我们的集中力有限度,始终将意识集中于某一事物相当困难。
但是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这样我们就会具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1995年,尼尔·陆登庭在开学演讲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自习下课,哈佛的学生们在过马路时,迎面驶来一辆汽车。
因为汽车车灯刺眼,学生们纷纷驻足,用手捂住眼睛。
直到汽车驶过,他们才能继续赶路。
当其他人都走完后,唯独一个名叫兰德的学生,仍旧杵在原地。
看到刺眼的车灯,他便陷入了思考:
能否发明一种车灯,既能照亮路面,又不会刺激行人的眼睛。
此后一年多时间,他便投入到车灯研究之中。
经过数百次实验,他研制出一种偏光片车灯,顺利验证了此前的设想。
最终,他以此专利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车车灯制造公司。
故事讲完,陆登庭感慨道:兰德的成功,就在于他比别人多思考了那么一点。
现实中,有太多的人都是那些手挡车灯的学生,看似在拼命地工作学习,却很少思考。
结果忙忙碌碌多年,仍旧止步不前,陷入平庸的困境。
所谓集中力,来自于思考的强度、深度、大小程度。要想做成一件事,强烈的愿望、认真的思考是起点。
这种愿望、思考强烈的程度、持续的长度,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贯彻的认真程度,是一切成败的分水岭。这种状态,是进行有质量的深度思考的前提。
《认知突围》中,就有一张“思考-收益”图。

一味地低头行动,即便付出再多的时间,收效也只是微乎其微。
可若是选择深度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终将获得蜕变式的成长。
正如香奈儿全球CEO莫林所说:“大脑中走得越远,现实中走得越稳。”
沉下心来,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努力挖掘每一件小事背后的底层逻辑。
当你见别人所未见,想别人所未想,就能抓住先机,实现人生的进阶。
二、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有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揭示了人们思维的层次和深度。

冰山模型
冰山顶部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可以观察、感知、经历的事件或活动。
例如新产品发布、员工离职、客户投诉、竞争对手采取行动,以及政府出台了新的法规或监管政策等。
事件是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的自然呈现,时间就像一条河流,挟裹着人们和各种事件不停地浮浮沉沉。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通过观察、经历各种事件而学习、成长、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这是冰山顶部可见的部分,也是大多数人主要关注与思考的层次。
但是,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只是整个冰山很小的一部分一样,事件只是一个更巨大的复杂系统中为人可见的一小部分,但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这个系统,你需要再深入地想一层: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未来会发生哪些事件?
要得到这些答案,你首先需要把有关的事件联系起来,看是否有一些趋势或模式。
例如,一次偶然的飞行事故或隐患可能是一个个案,但是,如果一家航空公司一段时间内多次发生飞行事故,就说明该公司内部管控可能存在漏洞或问题。
再如,凯斯·万·德·黑伊登认为,在“9·11”事件中,当第一驾飞机撞击时,人们可能搞不清楚状况;但是,很快当第二架飞机再次撞上纽约世贸中心时,这两个事件之间就呈现了明显的趋势,表明这些事件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关联,并非孤立存在或偶然的。
特别是,当把美国国内和全球其他类似事件联系起来时,这一趋势或模式就更加明显了。这一连串袭击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显示了当今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模式。
在明确了相关事件背后的趋势或模式之后,你需要进一步分析、梳理这些趋势或模式背后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有哪些影响因素,它们之间存在哪些相互关联和反馈作用,以及它们的成长路径、变化态势。
这些东西我们称为“系统的结构”,它们是理解系统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这些事情的关键,让我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连续追问至少三个“为什么?”
中国有句俗语:打破砂锅问到底。通过连续提问,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根源,对于深入思考、把握关键是至关重要的。
有时候,我们思考出的原因,并不一定是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很多事情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是我们工作中常说的根因)也许隐藏得很深,不经过系统性的分析和挖掘,很难揭开导致问题发生的根因。
有没有办法让我们能快速地确定是否找到了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呢?
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对任何问题,连续追问至少三个“为什么?”
这一方法的使用非常简单,只需要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提问第一个为什么。挑选出一个问题症状作为开端,同时选出你希望可以利用其解开症结的线索,然后问第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件事情正在发生?”
这个问题可能有三四个答案。把这些答案全部列出来。
第二步,依次追问“为什么”。重复第一步列出的每个答案,依次追问“为什么”。把每个答案和“答案的答案”写到它的“母问题”附近。
第三步,对问题进行整合。当所有的问题回答完毕后,开始整合一些问题,追溯到十几个不同的症状,并发觉两三个系统性的根源,进一步追问“为什么”。
“三个为什么”这一工具并不复杂,但包括丰田汽车等在内的企业实践表明,如何把握关键,找到真正重要的问题,而不是“误入歧途”,是非常关键的。
让我们尝试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
很多人在购物时都有冲动购买的问题,假设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我最近在购物时总是冲动购买?
第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我最近在购物时总是冲动购买?
答案可能是:因为我在购物时容易受到销售策略和情绪的影响。
第二个为什么:为什么我容易受到销售策略和情绪的影响?
答案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坚定的购物计划和预算,或者我可能有购物成瘾的倾向。
第三个为什么:为什么我没有坚定的购物计划和预算?
答案可能是:因为我缺乏自我控制和理财规划的能力。
通过连续追问三个为什么,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例如,我可以尝试制定购物计划和预算,避免在没有明确需求的情况下购物;或者我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训练来提高自我控制和理财规划的能力。
所以,用运用连续追问的方法来提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并持续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四、化繁为简,把复杂现象简单化
所有成功的人士,都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具象化。
化繁为简,是一种高手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是透过复杂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顺应规律、剔除冗余的思考方法。越简单,越专注;越专注,越有深度。
举个道盛和夫的例子。
道盛和夫一生创办了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中一家是日本京瓷。在京瓷成立之初,道盛和夫最初碰到的经营难题是:“企业家必须看懂财务提供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道盛和夫是技术人员出身,对于产品的研发制造非常熟悉,再加上对于自家产品的性能了如指掌,所以能够向客户讲解和推销。
可对于会计和财务,他既无经验也无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
在听了公司财务人员的说明后,他愈发云里雾里,觉得连看懂利润表都是一件难事。于是,他决定不把企业经营复杂化。
哪怕它原本就很复杂,道盛和夫也要尽量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它。
于是,他对财务人员说:“所谓企业经营,就是实现‘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而其差值便是赚取的利润。可以这么理解吗?”
“简单来说的话,的确如此。”财务人员答道。
“既然这样,那就好办了。我今后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企业经营的本质其实就怎么简单。只需致力于如何扩大销售额,如何缩小费用。利润就是销售额与费用的差额,利润不过是结果。
因此,我们只要不断思考如何“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这一点就行了。
深度思考前提是化繁为简,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复杂现象简单化。把事情看得越简单,就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越接近真理。
尽力去把复杂现象简单化,这种思维方式,这一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非常重要。
这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写在最后
所以,如何才能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者,一定是看整体和系统,形成自己的闭环。深度思考的能力,也是发现底层逻辑和规律的能力。
让自己始终保持专注的状态,别只陷入了局部,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去思考。透彻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看懂事物的底层逻辑。**
当你拥有深度思考能力时,就不会焦虑,而是更有底气。因为你知道自己是正确的。
80%的时间用于深度思考,最后做出20%的最正确的决定。
思考的质量,决定人生的质量。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往期推荐
我们为什么感到迷茫?
如何应对35岁中年危机(实践篇)
为什么知道非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喜欢就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