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班后,办公室的一位河南老乡说要回家,因为实在想洛阳的羊汤了。旁边另外一位老乡搭话:你说的是哪一家啊?
“你也是洛阳的吗?”两人顿时他乡遇故知,马上走到一起开始从洛阳羊汤哪家好吃、怎么好吃聊起,一直聊家乡、聊童年……聊得一旁也是河南的我思乡心切,直咽口水。
离开河南来北京工作转眼已有4个年头。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种思乡情绪中,“胃想家”首当其冲。
想家乡的凉皮。我家所在生活区菜市场路口都有一个固定的凉皮摊儿,主人是东北的,当年来建设我们这家大型国企,企业建好以后,建设单位效益不好,就留在企业周边卖凉皮谋生计。
多年来,他家的凉皮从一块五涨到5块钱,味道始终没有改变:劲道度、辣椒、蒜汁、面筋、芥末汁,夏天加黄瓜丝,冬天加绿豆芽丝……这碗凉皮不知不觉征服了我的胃,后来走遍大江南北,吃什么样的凉皮都感觉差点意思。
想家乡的烩面。家乡的烩面汤是用羊肉或羊棒骨先泡后煮的老汤,煮汤要放大料、香叶、茴香等多种调料,直至羊肉软烂,羊骨髓彻底融入汤内,羊汤颜色白亮,肉香浓郁。烩面的面也很讲究,软了难成型,硬了难撕扯,软硬适中才口感好,好消化。面煮好后,捞进有海带丝、豆腐皮丝、鹌鹑蛋的碗里,浇上羊汤,放入羊肉片,撒上香菜,让人顿时垂涎。
想家乡的涮牛肚。家乡有不少涮牛肚的小饭馆。早晚进店,牛肚都在一个大锅里咕嘟咕嘟的熬着,立等可取。在等正菜的前夕,要两把牛肚,取一小碟辣椒油蘸着,和家人朋友边聊边吃,周身愉快。
想家乡的麻辣烫。我家生活区附近有一家和我们相伴20多年的麻辣烫地摊儿。每年夏天,我都会和家人朋友去光顾,吃来吃去,无非就是粉条青菜豆腐皮之类的,但他家那个调料味道,已成了我对所有火锅感觉的“标准”,尝过各类贵贱不论的火锅,依然对这家情有独钟。
想家里的饭菜。我家老公做卤面的手艺炉火纯青,是我们家的“招牌饭”。在家的时候,每个周末我都嚷嚷着要吃卤面。他为了做出理想的味道,肉、菜、面都不让我买,说我买的他做出来不对味儿。每次看到老公做好的卤面上桌,我都由衷地点赞致谢,然后畅快地吃个饱。
最近一次离家来北京是凌晨。我起床后,自己切碎了半根葱,用酱油、醋、香油、盐、虾米调成汁,然后煮好一块冻面条、白菜叶子捞出来放进调好汁的碗里搅匀了吃,吃完感觉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得到了满足。这是我30多年前上初中的时候妈妈每天凌晨起床给我做的饭,生活条件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碗面的味道和意义在我的味觉体系里从未动摇。
……
北京的美食汇集全国各地的风味,大餐小吃应有尽有,公司每天供应的工作餐也是尽心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却越发思念家乡的那一道道饭菜。
后来,我渐渐明白:北京的美食再好,对我的胃来说,也是客人一样的存在;家乡的粗茶淡饭、地摊小吃纵然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和我的胃相濡以沫几十年,向来贴切,深深自洽。就像一个多年穿惯粗布衣的身体,突然给了各种绚烂多彩的绫罗绸缎,不是衣服不好,是衣服和人气质不和,难免拧巴。
想家的胃,伴着想家的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