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万物苏醒的春天扑面而来。
冬天的日子像凛冽的朔风,紧而收缩,给人一种来不及的紧迫。春光慢而温和,怎么都有来日方长的容阔。
刚刚过去的整个冬天,除了下第一场雪时和朋友一起去北海公园疯了一把被冻老实了之后,再也不记得两点一线、工作读书之外抬头看过什么风景。
无数次晚上下班地铁倒公交,在长椿街公交站迎着冷风,看着永远川流不息的街景,翘首以待9路or144路时就想:谁说时光飞逝?一分一秒都不曾滑过去,不冷够一个完整的冬天,春天是不会来的。
时间最公平,从不因个人的急或缓而快和慢。这不,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后,春意暖到了每个人身心。最明显的是白天下班能见到太阳了,脚步自然也不再像冬天那样急促。走在街上抬头看,柳树泛黄,迎春花、梅花悄然绽放,玉兰花饱满的花苞离盛开不远了……一年一度花动京城的美好序幕已然开启。
春意盎然的周末,出门转转吧。
第一个去的地方是八宝山。一是想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瞻仰为今天美好生活献出生命和作出贡献的那些英灵。二是想进一步参悟生死,放下执念,更加珍惜生活。
八宝山革命公墓离我住的地方公交车4站路后下车走十几分钟就到了。当我满怀虔诚地走到公墓大门前时,才知道因为疫情不对游人开放,只好在门口肃静地站了一会离开。
第二个去的地方是先农坛。这是明清两代为炎帝神农氏设的祭坛,也是皇帝每年自己来或遣人来祈福农业丰收的地方。
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神农尝百草、二十四节气、春耕秋收、养蚕织丝……这又是一个可以增强文化自信的地方。
先农坛里有一亩三分地。这是皇帝亲自带大臣耕种的一块地,长出来的庄稼用来祭祀,以表达对上天的敬畏和诚意。有意思的是,据统计,明清两代的各位皇帝对待这一亩三分地的态度好像不太一样。有的在位期间几乎每年都来,有的十年八年也不来一回,遣下官代劳。
疫情不紧的时候,北京各大影院、剧院都开张了。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会关注各家剧院的公众号,时间合适价格合适就去看。
看了一场张艺谋和女儿张末导演的电影《狙击手》,全场精神高度集中,惊险、惊叹、精彩,让人既享受艺术,也接受教育。主题依然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英雄事迹。虽说是艺术,但一定有原型。是他们舍生忘死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是强大后的国家才有人力财力把这些历史创作成艺术品传播给大众。
去长安大戏院看了一场京剧武戏《长坂坡·汉津口》。主要说赵云和关羽,赵云的戏多。演刘备、赵云、关羽的应该都是名角,一出场观众就掌声雷动。我处于看热闹的水平,说不出具体怎么好,就是感觉美:戏服美、动作美、伴奏美、唱功了得。两个半小时,没有走神。
关羽是中国人心中忠义的象征和化身,赵云更是一员几乎没有缺点的被刘备称“浑身都是胆”的忠勇将。春节期间,我在家把《新版三国演义》又追了一遍,特别仔细看了长坂坡前,赵云在曹操千军万马中七进七出救幼主那一场戏,畅快淋漓,真是天神级人物。
我们平常人很难有关羽和赵云的本领,也不容易做到像他们那样的无限忠勇。但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唱,一直在欣赏,那就是我们心中关于“忠、勇、义、能”的价值标准,是值得我们由衷折服和敬仰的品质,这大概就是优秀文化传承的意义吧。
最近,疫情再一次兴风作浪,出门就有了忌讳和不便。没关系,案头还有无数的风景等着看呢,宅起来看书也是很好的体验。
也许是和文字打交道时间长了,也许是积攒的书读不完后面想买的书不好意思买,感觉最近看书速度明显快了。
刘慈欣的《三体》,是我突破读书舒适区的挑战性行为,本不爱看科幻小说,但意识到看一些不爱看的书可能更有价值,就硬啃了下来。
徐则臣的《花街九故事》,以一个个故事,展现人性的坚强、无奈、悲哀和各自的宿命。
《南方周末写作课》拖了比较长时间,最近逼着自己集中精力看完了。这是一本教写作的工具书,有的地方我反复看了多遍,并认真做了读书笔记,但愿潜移默化能帮助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驾驭。
论新闻写作,特别是特稿写作,南周的老师是我心中yyds。同样是汉字,他们怎么就能排列出那么力透纸背的吸引力呢?
我知道我永远达不到,但我会一直去靠近。
世界不平静,甚至战火纷飞,疫情也几乎没有消停,但我们还好,因为我们生活在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
歌手李健说:人就应该活在当下,把今天过得很积极。今天浑身不痛不痒,已经很幸福了。理想也好爱情也好,实现不了没有关系。生活依然继续,你依然要热爱生活。
万物随春醒,美好至此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