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迎来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雪是从傍晚时分开始飘落的,迎着万家灯火,像催着人赶紧回家的鼓点,时紧时缓。这个时刻,回家,回到一方灯暖粥温的家,大概是外出人最大的心愿。
雪,飘洒了一夜。
清晨,大地银装素裹,雪中的树枝挂满了闪亮的冰晶,仿佛是钻石般璀璨夺目,有的像细长的针,有的像小小的花朵,有的像拔出的剑;整个地面盖上了洁白无暇的被子,平整而温和。小区的车辆齐刷刷披上了上好的白色“披风”,各式各样静静地停在那里,大概是在享受休息的惬意……
细碎的雪花依然翩翩起舞,大人们上班的脚步声,伴随着孩子们边上学边嬉闹的欢叫声,动静之间,大概就是一幅高标准的冬日画面了。
01
初迷《道德经》
50岁后,我经常会觉察内心:当下做的事情和交往的人是不是很受用?有没有得到身心滋养?有没有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没有“心流”的愉悦感?如果有,我会持续,如果没有,我会离开。世界之大,资讯之丰,选择之多,让人目不暇接,怎么选?“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再也没能忘记你容颜”大概可以做一个标准,也就是“千金难买我乐意”。
最近一段时间,我沉浸在心理学的学习实践中,由于时间安排的紧凑,感觉有点累。正在这时,我刷到了一个经典诵读的直播间。最先吸引我的是主播的声音,轻缓而温和,充满了慈善和包容,和其他连珠炮似的直播间不一样,这里没有流量焦虑,没有价值推销,没有语速急促地狂喷攻击,静静听,原来是网友在轮流诵读《道德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往者寿。”……随着网友恭敬谦虚地诵读,让人感觉周身放松,心头一些俗常块垒像冰雪遇见阳光一样,慢慢溶解。
这个经典诵读小组每天早上六点开始诵读一遍《道德经》,并不解读和讨论,让每个人在专注诵读间,自己去领悟、去解释、去获取精神营养。
《道德经》这本书我是很久以前买的,偶尔翻一翻,但从来没有认真研读过,想想退休前每一天都是快走慢跑的工作生活状态,怎么能读好《道德经》?另外,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读《道德经》的感悟也不一样。年轻时更多是附庸风雅式的,当别人说起某句话时,我知道出自《道德经》可能就是极大的满足。如今再读,每一句话都会和自己的人生阅历连接起来,反复咀嚼品味,和外在世界的纷纷扰扰没有太大关系了。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道家经典。它以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简约的语言风格而被人称颂。81章5000多字强调无为而治,提倡顺应自然。其经久不衰还越来越热的原因是,这种理念在不同时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真正的心智丰富并不是向外求,也不一定非要诗和远方,更不必碌碌多为。
通过诵读《道德经》,给我带来的启示是,应放下太多无谓的欲望,学会适应自然的变化,追求心灵的宁静。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常常被琐事缠绕,心灵处在不安定的状态,通过修身养性,平和内心,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02
过好每一天
退休后,我渐渐把注意力聚焦到了每一天。不再过多地念念叨叨过往的人和事,也不怎么去畅想未来的情和景。
生命是一场体验,过往的一切已经随风飘逝,留下那些或美好、或经验作为自己成长的资源,其他的是是非非无需计较,更没必要反复翻扯。曾经有一个朋友,每说起ta的生活,都会从20年前说起,一桩桩、一件件,谁对谁错,谁吃亏谁占便宜……我每次只能提醒ta:你今天还不能释怀,才是最大的吃亏。大家都在匆匆赶路,你却停留在某个地方,一直回头看且反复纠结,当你满腔怨怼论是非的时候,你的大部分同行者已经把你远远甩在身后,他们已经看到了人生更多的风景,获取了更多的人生体验。
未来是每一个当下的累计。“我懂得了所有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除了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大部分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人并没有真懂得什么道理,因为真懂道理的人明白,事情是做出来的。没有行动,没有落实,没有一天天的持续积累、不断完善,纵然再好的规划,也是纸上乾坤,虚无缥缈。这是一个努力行动都不一定有相应收获的“卷时代”,每一份进步和收获都需要扎扎实实地付诸行动,才有可能触及。
除了这些,活好每一天还有非常具体的内容。
好好吃饭。用恭敬心去对待每一口下咽的饭菜,用心不用心吃饭,身体会知道。不需要饕餮奢侈,顿顿肉糜并不一定比白菜萝卜更科学、更健康。多吃原生食材、时令果蔬,带着欢喜心去吃,适量即可。
好好睡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时,不熬夜、不赖床,哪怕是冬天。晚睡的坏处众人皆知,晚起的不舒服我有切身体会。睡个懒觉后,一上午都慵懒散漫,并没有感觉得到很好的休息后应该有的精气神。而早起也就是斗争一翻身的时刻,一天都会感觉事事有序。
坚持锻炼。我是一个很能坐得住的人,但随着年龄增长,久坐给身体带来了诸多隐患。在这些隐患面前,我首选改变生活方式,就是增强运动和调整饮食,坚持一段时间后,那些隐患症状有所缓解,走起路来居然会感觉轻盈。身体是生命的载体,健康是幸福的基础,50岁后,如果重新调整人生目标,注重健康一定要排第一位了。
……
03
我对你好,是我的需要
咨询室里,一位来访用好长一段时间诉说几年来对男朋友付出了许多,如今对方提出分手,她极不接受,一直问为什么“我对他那么好,付出那么多,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以前听到这样的故事,我会极大共情来访,激起的助人情节恨不得和来访一起对她的男朋友进行拳打脚踢。但是学了心理学后,我学会了更深一层看问题:你对他好,他是受益了,但第一原因是你有对他好的需求,你在对他好的过程中也有极大的情绪价值收获。这时候,我们不难想起,自己为所爱的人做事情的时候得到的那份幸福和满足,而对方并不一定特别需要。比如“有一种冷叫妈妈冷”,孩子一点都不冷,也必须接受妈妈塞过来的秋裤;比如“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也不管是不是给对方造成了什么样的负担和打扰……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和人相处的时候,就不会太念及自己的付出,你付出的时候如果太委屈,可以不付出;如果愿意付出,一定是在你付出的过程中得到了你想要的体验,那就不能有一天把这些东西捆绑起来作为“债”去讨要,这不仅会令关系彻底分崩离析,而且还会让自己曾经的付出彻底化为灰烬,一文不值。
生命中其实很难遇到让我们心甘情愿付出的人。如果有,那需要好好珍惜,更需要谢谢,谢谢对方让我们有了付出的意愿。所有心甘情愿的付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是因为我们“有”,我们拿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即使错付了,也是对方的损失,我们只需要止损即可,不大有必要因此让自己曾经的“富有”瞬间变成后来的“匮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