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寒风凛冽,呵气成冰;室内,温暖安静,身心自由。
我坐在书房里,梳理着最近一段时间的所学所思,所感所想,有自足,也有自励。退休前,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退休后,全部精力放在内观上,方寸之间的家就是我的整个世界,简洁而丰富。
01
别想太多做就对了
退休后,我将主要心思用在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的学习实践上,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进度艰难而缓慢还是令我偶尔滋生是不是选错了路的疑惑。
正在这时,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台湾幸福心理学提倡者尚致胜,立志后半生在大陆传播智慧和幸福,但在创业之初,他的事业始终做不起来,困难重重,连连受挫。苦闷之余,他去请教台湾慈济功德会的创办人证严上人,证言上人平静地对他说了四个字:做就对了。
尚致胜听得一团糊涂:我都做了六七年了,依然没有起色,您能不能点拨点拨我啊?证言上人对他说,慈济初创时,只有她和六个尼姑,她们在一所破庙里发下大愿,要去帮助穷苦的人,每天省吃俭用去进布鞋的材料,用手缝布鞋,然后拿到市场去卖,就这样攒下一点点钱去救济穷苦的人。半个多世纪后,慈济做到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规模和影响。她们当初哪里知道怎么做慈善呢?又哪里知道以后能做多大呢?做就对了,只要目标是正确的,十年不到,做二十年,此生不到,来生继续。
很小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在黑板上给我们全班同学写下一句话: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句话一直深深影响着我。
人的一生不过三万天,做不了多少事情的,特别是50岁退休后,更明白无论对人对事,“专一、长情、坚持”是一件多么靠谱和可贵的品质,因为想放弃有无数个理由,坚持下去只有一个理由。
有时候,我看到书架上满满的书,就想自己已经退休了这样读下去还有什么用吗?证言上人的“此生不到,来生继续”点醒了我:姑且信佛教说的因果轮回,这辈子读的书用不上,积攒下智慧延续到下辈子用也好啊。
所以,做正确的事情无论何时开始都不晚,如果心中还有一些心愿梦想,就给自己一些信心和可能,坚持去做,踏实去做,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下来,回头看,大概率是会感谢那个信奉“做就对了”的自己呢。
02
降低期待向内求
在家庭教育的学习中,看到青少年心理问题成了许多家长的噩梦。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家长的高期待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被老师们称为促使孩子厌学躺平的“一把刀”。
期待本身并不是坏事,一定条件下,提高期待还能增加动力。然而为了攀比,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对别人不管不顾地一味高期待,会引起一系列情况和相关人的负面情绪,降低生活的幸福感,严重的还会引起心理疾病,对孩子是这样,对成年人何尝不是如此。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理想父母、理想爱人、理想孩子、理想领导、理想员工、理想朋友……也就是我们期待别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可事实是,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包括我们自己,也没有一个人生来是为了满足另外一个人而活着的。当我们对别人设置“高期待模式”时,紧随其后的大概就是指责抱怨,除了于事无补破坏人际关系外,很难有自己想要的收获。
降低期待,向内求。把对别人的期待调整到“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空气都会温和许多;把想改变别人的意愿和力量拿来改变自己,可能才是让目标实现、让生活变好的正确路径。
03
积极乐观有力量
人和人的区别不是遇到的事情,是遇到事情后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悲观的人自带负能量,好事情都能让ta想出不好的结果来,遇到不好的事情更是轻易就会缴械投降。
乐观的人则自带正能量,遇见好的事情自不必说,即使遇见糟糕的事情,也总是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招不行再换一招,直到解决问题,渡过难关,收获成果。
古往今来,那些成大事创大业的人,都是有着坚定的乐观主义精神。前段时间,再看抗美援朝纪录片,我从头至尾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志愿军遇到的困难,哪一个不是令人绝望的考验?他们为什么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除了保家卫国的决心意志,还有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这个信念从上到下从未动摇,所以他们从来不会后退一步,最终通过这场战争为国家民族赢来了长久和平。
再说身边普通人的乐观。我有一个朋友,60岁了天天穿着细高跟鞋走来走去,给人的印象是非常康健的体质。她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身体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什么,什么东西不能多吃之类的“养生经”。前不久我去她家,看到她喝水的时候在吃药,就很好奇:“你身体这么好,吃什么药?”她很平和地说:“60岁的人了,有点小慢性病正常,该吃药就吃药,没啥。”她说的小慢性病,在大多数人来看并不小。
她对待慢性病的那份安宁,并不是不重视健康,而是乐观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这对健康本身就是最大的好处。
乐观是可以培养和塑造的一种力量,是令人欣赏的一种生命状态,你奔赴乐观,乐观就会迎接并拥抱你,更会带来不错的回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