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退休生活20: 我把生活过成了KPI模式




约在春天
退休大半年后,我发现自己把生活过成了一套自己设置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模式,每天的主要注意力是关注几个数据,并不断琢磨怎么完善和优化这几个数据。

一:健身
健身直播间的粉丝灯牌数据。退休后,我意识到锻炼身体这件事儿如果不逼自己一把,大概会滑入慵懒散漫的状态。于是,我就跟着一个短视频直播间,每天早饭后开跳。这个直播间每天播3场,每次两个小时,20首歌曲。刚开始跳的时候,我跳3首歌就开始看时间,进行“自我斗争”,之所以没有停下来,是因为我的头脑里会立即切换成体检报告上那些飘红指标和住院生病的画面,瞬时被充电。就这样坚持几个月下来,看到灯牌上记录打卡的数据慢慢升级,从1到5费了好长时间,从5到8却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这时我发现,每天这个点运动已经成习惯,而且开始享受跳每一首歌的过程,时常忘记时间。
朋友说我好像瘦了,状态也不错,周末爬山的时候也不像原来那么“菜”,有了一定的韧力,大概得益于坚持跳操。

二:写作
公众号的文章篇数及点击量。我写公众号文章到今年4月份已经整7年了,断断续续、时快时慢地写了189篇原创文,从来没有特别用心,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有感想发的时候就写下来,最寂寥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有50个点击量就满足。特别感谢一些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不离不弃,虽然关注量增加极为缓慢,但也很少有人取关,在350个关注量的阶段大概维持了三年之久。其中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一位朋友逢更新必点赞和转发,连我自己都很少转发朋友圈的情况下,是她的支持像夜间的路灯一样一直让我有走下去的动力和勇气;还有一个朋友对我说,我不管你写的啥,反正看见先打开点赞。
前几天,我像以往一样,攒了一些感悟发了一篇文章后,连续3天手机不停地响,关注人数从350一路过千,文章的阅读量将近7万,留言将近100条,这对我是很大的鼓舞,也让我重新思考怎么更好地规划和提升写作水平,尽量输出一些高质高品的文字,和更多朋友实现精神交流。

三:读书
读书的数量和质量。读书这件事对我来说和吃饭一样重要,对读书的渴望甚至大于对美食的渴望。退休后最大的快乐和自由就是想什么时间读书就什么时间读书,想读多久就读多久,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可是后来我发现,这事儿也得有规划、有选择。否则就像一个扶着墙进自助餐厅的饿鬼,见啥吃啥,不仅容易吃坏肚子,还容易营养失衡,最后除了扶着墙出来,可能并不能达到自己对“美食”这件事的体验预期。于是,我就首先选择读什么,比如书海浩瀚,我只取心理学、文学和历史这三大类书来依次翻牌。其次是怎么读,比如我把生活化的心理学书籍搬到直播间读,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读书的需求,还能和有兴趣的朋友分享,最后是读完后总结复盘,写读书札记。这样也许读书的速度会慢一些,但吸收消化的质量会提升。
目前,我大概一个月能比较仔细地读完三到四本喜欢的书,让我有动力的是,很多知识上午刚学到,下午就能拿来帮助人。

四: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小时数。心理咨询解决不了问题,但能改变对问题的看法。N多年前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后,由于要完成本职工作,我一直把这项专业当作职业“备胎”滋养着。退休后,开始投入主要精力、时间以及更多的费用用在心理咨询的学习和实践上。“新手咨询师”是任何一个大咖咨询师必经的阶段,没有捷径,只能勤学苦练常悟。为了早日跨越这个阶段,尽快成长为一个有较好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我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一边勇敢地开启了接个案。接单时的忐忑、咨询过程中的大脑空白、说错话遭到来访的阻抗……来吧,让这些足够糗的经验来得更猛烈些吧,我需要做的只是不断琢磨怎么把下一次咨询做得更好。
就这样,忽然有一天,我看到了平台反馈给我的咨询小时数和咨询人数以及复购数,涨到了可以小安慰我心灵反复受挫的水平。那一刻,我好比一个“户外菜驴”跟着大部队登山,刚上来就被毫无招架之力地拔高500米,回头看,已经走了足以吓自己一跳的一段旅程。只是我很清楚,这条路没有最长,只有更长。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或轻或重的抑郁、恐惧和焦虑情绪,在许多舒缓这些负面情绪的方法中,我自己首选:行动,具体行动,哪怕只是一厘米、5%的先行动起来,最好能量化为KPI数据。这样不仅顾不上咂摸负面情绪,还会在行动中不断收获新的人生体验,让每一天过得更趋向于充实和快乐。


END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