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春天
今天出门,气温友好多了,让我忍不住想多在室外逗留,也瞬间想起去年的今天好像才过去没多久,365天就这样风驰电掣般无影无踪。仔细想想,虽然没有奈何时间,也算没有太虚度光阴。退休初生活经过各种滋味,也基本上了预设轨道。比如听故事、读好书、品感悟……
今日故事
今天的故事来自于一个20+的女性朋友。
她由爷爷奶奶带大,和父母感情不深,小时候偶尔和父母住在一起,有被爸爸家暴的记忆。年轻时爸爸对妈妈态度粗暴,随着年龄增长,父母关系有缓和。
妈妈长期有抱怨指责情绪,偶而还滋生戾气,母女俩沟通不畅,家庭成员相互差评多。这位朋友期望家人和睦相处,相互多肯定多夸奖,营造一种温暖有爱的气氛,无奈被家人讥讽,甚是苦恼。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长,这位朋友看到了妈妈表面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和需求渴望,原来一路吃苦受困长大的妈妈才是最需要关心、看见和温暖的那个“弱者”,妈妈情感账户里存的爱少,所以也给不出。知道了这些,往日对妈妈的怨恨和不解,慢慢转化为心疼和包容。
“春天来了,我要带妈妈去她最想去的地方旅行……”成长后的朋友开始憧憬和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今日读书
“为什么跟过去告别这么难?说到底,是因为过去有我们难以释怀的失去,难以抚平的伤痛,难以割舍的人生经历,以及难以放下的自己。那该怎么告别过去呢?”
这段话来自陈海贤老师的《自我改变50讲》,也许是映照了我最近的心境,有很强的同感共鸣,也学习到了方法思路。
年岁渐长,不断和人、和事告别,成为生命中需要不断面对的课题。有的是自然告别,有的是非自然告别,有的是创伤性告别……如果没有处理告别的能量和方法,对情绪和生活状态都会有较大影响。
“把结束当开始、跟自我和解、重新整理过去”陈海贤老师给出三个途径,对需要告别的人来说,有锦囊妙计指点迷津的作用。
今日感悟
今天刷短视频,看到视频博主大齐说自己直播4年的艰辛以及成就,最重要的是前一两年直播间没有人,但一直有一个榜一大姐陪伴,后来大齐才知道,那是他的妈妈。
看到另外一个视频,一名中年男子欠下千万元,不得已到街头卖烤肠还债。年迈的母亲一直在后面灌肠给他提供原材料,翻身后,儿子哭着感谢母亲,母亲说,几千万换儿子活下来,值。
著名公益人陈行甲也说,他抓87个贪官、做公益的底气都是妈妈给的。
有人说,当今社会大家不快乐源于三缺:缺钱、缺时间、缺爱。三者之间,只要不缺爱,缺其它两样也能正常生活,但缺了爱,即便有钱有时间也会吃糖都不甜。
学了心理学后更是确信,在错综复杂、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面前,爱是最好的根治良药,特别是来自伟大母亲的那份无条件无分别的爱。
每一天都是余生里的第一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