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文读懂刘邦逼杀韩信始末(上:韩信生异心)


上文说到,刘邦在垓下之战成功打败项羽,把项羽逼得乌江自刎(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一文读懂楚汉争霸大结局之垓下之战),汉高祖刘邦五年(前202年)春季正月,诸侯王们都上疏,请求推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初三日),汉王在汜水之北即皇帝位。
刘邦登基之后,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了,那就是定都哪里,对于刘邦的功臣集团(丰沛功臣集团)而言,定都洛阳是再好不过了,因为洛阳距离家乡更近,很能满足他们富贵还乡的思想。所以一开始刘邦也想定都洛阳。但经过齐国人娄敬和张良的劝说,最终还是选择定都长安。
三夺韩信兵权
古人有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话在韩信身上再合适不过。其实,从一开始,刘邦就从没有真正地信任过韩信。在楚汉争霸期间,刘邦曾三次夺过韩信的军队。
第一次夺取韩信兵权是在韩信攻破魏国和代国之后,直接派了个使者就把韩信的精兵调走了。(一文读懂楚汉争霸之韩信东征(上:生擒魏豹、背水一战、传檄定燕))。
第二次夺取韩信兵权,是在韩信攻破了赵国之后,而刘邦在成皋兵败,全军覆没。刘邦带领夏侯婴,以汉使者身份进入韩信军营,趁着韩信还没起床,然后直接到了韩信的卧室中,拿走了韩信的虎符印信。(命运的天平开始偏向刘邦——一文读懂楚汉争霸之成皋相持)
第三次夺取韩信兵权,是在垓下之围之,项羽乌江自刎,鲁县不肯投降,刘邦亲自带着项羽头颅劝降鲁县人,然后立刻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三次夺韩信兵权,只是说明从始至终韩信都不被信任,刘邦还不至于起杀心,那韩信之死,其实在他挟功称王之时,埋下了伏笔。
韩信挟功称王
汉高祖刘邦四年(前203年)冬季十月,韩信袭击齐军,平定了临淄之后,又向东追击齐王田广。
项羽派龙且率军去援助齐军,韩信击杀了龙且,俘虏了齐王田广。这时韩信派人送书信给刘邦说:“齐军伪诈多变,齐国又是反复无常的国家,其南面临近楚国。请让我临时代理齐王镇服齐人。”
汉王打开韩信使者的书信,非常生气,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协助我打退敌人,你却想自立为王!”
张良和陈平暗下踩汉王的脚,又凑到他的耳边小声说:“现在汉军正处在不利的时候,怎么能阻止韩信擅自称王呢?不如顺水推舟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独自守住齐地;不然会发生兵变。”
汉王这时也醒悟过来,顺势又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本来就是真正的王了,何必做临时的假王呢!”春季二月,汉王派张良带着印信到齐地,封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去攻击楚军。
项羽游说韩信
项王听说龙且已经死了,非常害怕,便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齐王韩信说:天下百姓同受秦国的暴政已经很久了,所以大家才同心攻打秦朝。如今,秦朝已经灭亡,诸侯军将领按照功劳的大小划分疆土,各自称王进行治理,使士卒们得到休息。可如今汉王又率军东进,侵犯他人的王位,掠夺别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了三秦,后又重新带兵出关,征集各诸侯国的军队向东去攻打楚国,他的心思是不吞并天下誓不罢休,贪得无厌如此,太过分了。况且汉王这个人是靠不住的,不可信任的,他数次落在项王的掌握之中,只是项王因可怜他给他留下活路,可是当他一旦脱身,就背弃盟约,又去攻打项王,他的不守信用到了如此地步。现在将军自认为与汉王有深厚的交情,替他竭尽全力用兵作战,但最终会被他擒获的。将军之所以能保全性命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的缘故。当今楚、汉二王间成败之事,关键在于您的意向了。您站在右边汉王则取胜,站在左边则项王取胜。项王今天灭亡了,下一个就该轮到您了。将军曾经与项王有过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国与楚国联合,三家瓜分天下而各自称王呢?现在放弃了这个机会,您必然投靠汉王而进攻项王,作为智者难道该这样做吗?”
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的时候,官职不过是个郎中,地位不过是个执戟的将士,我说的话项王不听,所献的计策项王不采用,所以我才离开楚国投奔到汉。汉王授我上将军的官印,交给我数万军队率领,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食物让我吃,并且我献的计策他都采用,所以我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地位。汉王这样亲近、信任我,如果我背叛了他,是不吉利的,就是到死我都不会改变主意的。希望写下这封信向项王表示歉意。”
蒯彻三分天下之计
武涉走后,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想劝韩信背叛汉朝,就对韩信说:“我曾学过相人之术。”韩信问他相人水平如何,蒯通说:“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参考这三条,万不失一。”韩信说:“好。那先生为我看相,如何?”蒯通让他先屏退左右,然后说:“观察您的面相,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又总是处于危险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则非常尊贵,难以说出。”
韩信问:“此话怎讲?”蒯通说:“天下刚刚乱起来的时候,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襍鹓,熛至风起,当时人们关心的只是推翻秦朝。现在刘邦、项羽两方相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流离失所,数不胜数。楚人起兵于彭城,辗转争斗,所向无敌,进兵到荥阳,乘胜利之势,威震天下,然而在京索之间受阻,临近西山却不能前进,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三个年头;汉王率领几十万兵众,据守巩、雒,凭藉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毫无功效,战败而逃,不能援救,在荥阳败退,在成皋负伤,逃到宛叶之间,这就是所谓的智勇俱困之人。锐气在险峻的关塞受挫,内府的粮食耗尽,百姓苦不堪言,不知归顺于谁。依我之见,除非有天下之贤圣,否则势必不能消除天下的灾祸。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胜,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成功。我愿意推心置腹地向您表达愚陋的诚意,就怕您不能采纳我的建议。现在为您着想,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凭您的贤达圣明,又有众多带甲之兵,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两国,出兵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向西制止楚、汉间的争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天下之人谁敢不听从!您按照原来齐国的版图,拥有淮、泗之间的土地,以恩德安抚诸侯,拱手安居,礼让贤士,那么天下诸侯都将竞相朝拜齐国。我听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您深思熟虑。”
韩信说:““汉王对我非常优厚,我怎么能因贪图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蒯通说:“您自以为与汉王刘邦关系好,想要替他建立万世的大业,我私下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结下生死之交,等到为张黡、陈泽的事而争吵,常山王就背叛项羽,带着项婴的人头归附汉王,汉王借兵东下,战于鄗北,陈馀死于泜水南岸,身首异处。当两人结交之时,亲密无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们相比,而最后却自相残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祸患产生于欲望太多,而且人心又难测。现在您想凭借忠信之道与汉王交好,但你和汉王的关系不会比张耳、陈馀的关系更紧密,而所争论的事情又往往比张黡、陈泽的事情重要。所以我认为您坚信汉王不会危害您的想法是错误的.大夫文种使即将灭亡的越国生存下来,使勾践称霸于中原,功成名就却惨遭杀害。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所以从交友这方面说,没有人能超过张耳和陈馀;从忠臣这方面说,没有人比得上大夫文种。这两个事例,应该说足以作为借鉴了,希望您好好想想。况且我听说勇力和谋略使君主感到畏忌的人将难保性命,功业压倒当世的人将得不到奖赏。您渡过西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攻下井陉,杀死陈馀,巡行赵国,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的二十万大军,终于斩杀龙且,派人西行向汉王报功,造就是所说的功业天下无双、谋略世间少有之人。现在您功高难以奖赏,威重使君王畏忌。归附楚国,楚人不信任您;归附汉国,汉人害怕您。您想带着这些功业和威望归附谁呢?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我实在为您担心啊!”
韩信说:“先生暂去休息,我要考虑一下。”
过了几天,蒯彻又来劝韩信说:“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是事情成功的预兆。善于谋划思索,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不善于听取意见,思考问题而能长治久安,不发生问题的,天下少有!所以为人做事要明智果断,迟疑忧虑,处理事情时会招来祸害。在细小的事情上精打细算,就会忽略那些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凭着智慧和诚信足以预知事情该如何去做,做了决定却又不敢去执行,将会为一切事情埋下祸根。事业很难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得来不容易,失去却很容易。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
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却又认为自己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夺走他手中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彻。蒯彻因此离去,装疯做了巫师。
汉高祖刘邦五年(前202年)冬季十月,汉王刘邦率军追击项羽到固陵,与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约定好日期合击楚军。但是韩信、彭越的军队没有如期到达,汉王用张良计策将地分给两个人为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