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 | 强齐崩塌:埋藏在扩张道路下的利益与算计


往期文章
齐破燕:各谋其利的既得利益者编织出的国恨家仇
民富国强的齐国,为何会掉入难以扩张的怪圈
大而不强,楚国失去的二十年
01
前言
长文预警!解析齐国由强转衰的成因,以及背后列国博弈的诸多细节。
前286年,齐王采纳了苏秦的建议,放弃与秦国东西互相称帝的机会,选择兼并富饶的宋国;
前284年,因齐国大张旗鼓地歼灭宋国,引得秦、赵、魏、韩、燕合纵伐齐。
五国合纵伐齐的最终结果,是让齐国面临灭国的危机,致使东方的强齐就此陨落。
然而,这次战役的真正策划者,并不是强秦与三晋,而是实力最弱的燕国。
我们先来回忆30年前齐、燕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前314年,齐将匡章趁燕国内乱攻破燕都,燕国几近亡国;
前311年,在赵、韩两国的帮助下,燕昭王回燕复国,与燕国人民一同逼退了烧杀淫掠的齐军。
复国后,弱燕励精图治,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完成了以弱克强的复仇计划。
而为燕王献出复仇大计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建议齐王灭宋的苏秦。
苏秦正是利用宋国这块让所有人垂涎的膏腴之地,在战国时代上演了一场死间破敌的连环计……

02
宋国扩张:"韭菜"涨起来了
前298年前后(齐、韩、魏合纵侵楚期间),宋国搞了一次政治改革。
这次改革使宋国的国力得到空前的提升,宋王向东攻灭滕国、夺取楚国的地盘,成功将淮北地区连成一片。

「宋国扩张后将接壤的齐楚隔开」
对于小国而言,太过显眼地扩张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过于高调就会引起大国的注意。
由于楚、魏连年遭受战乱的打击,并不具备主动出击的能力。所以从地理位置上看,宋国成为肥肉之后,能直接对宋发动进攻的只有齐国。
 
当时,宋国为了应对齐国讨伐宋的风险,不得不投靠与齐国交恶的秦国。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但小国的悲哀也源自于此,因为这是一种不稳固的结对方式,觊觎宋国的并非是齐国一家。

秦、赵两个大国之所以没有对宋国下手,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由于地理位置限制的缘故,他们只能在名义上支持宋国,以阻止齐国吞并宋国。
所以,宋国在扩张之后,以一种"极端而微妙"的状态在三强之间求得安稳。
03
齐国扩张路上的难题
前298年,当孟尝君受秦王猜忌,从秦国逃回齐国着手公报私仇的计划时,强齐难以扩张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虽然孟尝君主导的齐、韩、魏三国合纵攻秦取得了胜利,并且攻破了此前从未攻破的函谷关。
但秦国仅仅是把曾经吞并韩、魏的土地吐了出来。秦国没有实质上的损失,齐国本质上也并没有获得什么战果
「这是由于齐秦之间隔着韩魏两国,齐国薅不到秦国的羊毛」
 
如果我们再把前314年齐破燕,以及前301年齐、韩、魏合纵伐楚(垂沙之战)算进来的话。前后16年的时间,尽管齐国胜仗不断,可齐国的版图几乎没有扩大。
「前311年,赵、韩帮助燕国复国;垂沙之战获得土地的依然只有韩、魏二国」

向北、向东、向远西(河外)地区的扩张都以"出力不讨好"的结局而告终。
这就是强齐的窘境。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齐国改变了战略方针,伐宋就成了齐国的不二之选。

1.魏国此时和齐国是盟友关系,所以齐国不会直接攻魏;
2.鲁国差不多算是藩属国的存在,伐鲁显然没有攻宋的收益高

04
伐宋:「机遇」还是「陷阱」?
先前齐、韩、魏三国合纵伐秦不仅齐国没尝到甜头,秦国也尝到了败果。
随着外交策略的转变,齐、秦两个宿敌之间的战略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暂时性的不再以图谋对方为目标,而是着手于兼并自己周边的临近地带。
因此,齐国"出卖"了两个盟友,默许秦国向东攻打魏国的河东、以及韩国的河外;
作为交换,秦国也不对齐国攻打宋国进行阻挠。

秦国在这段时期攻取了韩、魏大量的土地。杀神白起于伊阙之战斩杀24万韩军精锐。
我们在之后的文章中详细介绍秦国中后期的扩张之路。


「秦攻打韩、魏;齐策划图谋宋国」
也就是在齐王表露出想攻打宋国的时候,苏秦受燕昭王之命来到了齐国。
明面上,弱燕向强齐示好,特派大臣苏秦辅佐齐国完成进一步扩张的工作。
但暗地里,苏秦背负着燕昭王交给他的专属间谍任务——趁机搞垮齐国,以报30年前齐破燕的国仇。

苏秦这个人,仕途坎坷,早期周游列国始终不得志,后来在燕国受到重用。或许正是这份知遇之恩,才让苏秦毅然选择了帮助燕王复仇的这条不归路。
30年来,虽然燕国完成了内阁重建,恢复了军事、农业、民生的建设。但是弱燕并不具备与强齐正面对抗的实力。
所以,苏秦为了完成破齐的任务,给燕昭王出了一条这样的计策:
"
利用齐王渴望扩张的心理,怂恿他向西图谋宋国、向南攻打楚国。
枪炮一响,黄金万两。一旦齐国陷入消耗战,齐国就会把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到战争中。
等到齐国被战争脱得疲敝的时候,再联合秦、赵等国合力破齐。
"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苏秦来到齐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齐王鼓吹伐宋的好处。
他说:"宋国地处中原交通发达,商贸业繁荣,百姓富足。燕国百里的地抵不上宋国十里的地,大王何不考虑攻取宋国呢?"
甚至苏秦还提出燕国愿意拿出百乘战车和粮草若干支持齐国伐宋的事业,以博取齐王的信任。
04
各国的利益盘算:复杂的国际局势
齐王听信了苏秦的说辞,但齐伐宋并不是齐国一厢情愿的事情。
此时国际局势复杂,齐国的行动受到其余大国的影响,因此,苏秦伐宋的事情推进得并不顺利。
赵国
随着赵国胡服骑射改革的完成,华夏大地在短时间内呈现出秦、齐、赵三足鼎立的局面。
赵武灵王为了给赵国的改革提供一个安稳的外部环境,他不仅支持燕国的复国(限制齐国),还提倡与秦国交好。
但赵武灵王于沙丘宫变死于非命,大臣李兑的专权打破了这一外交线路。
这是因为李兑私下和齐湣王勾结,齐王许诺把宋国的陶邑封给李兑(利诱赵、齐联合)。所以李兑为了自己的私利一度支持赵齐联合攻宋,从而改变了秦、赵之间的友好关系。
秦国
前288年,秦、赵交恶。
秦国为了限制赵国的发展,秦相魏冉提出让齐王和秦王相互承认对方帝王的地位(高于"王"的称号),互称东帝(齐湣王)和西帝(秦昭王)。这一事件史称"齐秦互帝"。

「暗藏杀机的"齐秦互帝"」
魏冉的这个决策其实非常符合秦国的眼下利益。
先前伊阙之战的胜利不仅使秦国得到韩、魏两国方圆百里的土地,斩首24万的战绩更是吓得南边的楚国只敢夹着尾巴向秦示好。
东边和南面暂时没机会可以扩张了,那就考虑北边吧。
这一阶段,魏冉想把将国际矛盾点转移至赵国,他把赵国当成可供列国分享的蛋糕,希望通过联合齐国趁机扼杀并瓜分赵国的领土。
所以决策权又来到了强齐这一边。继续伐宋?还是转而攻赵?
面对秦国的邀请,此时在齐国做参谋的苏秦是这么给齐王建议的:
"
秦王称帝之举有悖道义。
大王不如放弃帝王的头衔,趁现在国际舆论对我们有利,抓紧机会图谋宋国。
"

不要忘了,苏秦的真实目标不是使齐国强大,而是伺机搞垮齐国,为燕国报仇。
苏秦此时拒绝联秦攻赵,不光是践行先前"疲齐"的策略,同时也在破坏齐、秦之间的外交关系。
五国攻秦
做戏要做全套。
现在抗秦的旗号已经喊出来了,可不好大旗还没举起就轻轻放下。
前287年,在苏秦的号召下,齐、赵、燕、魏、韩五国合纵伐秦。
可这五路诸侯却是各怀鬼胎。
赵国加入联军是避免使自己遭受齐、秦两国的夹击,所以赵王不得不参与合纵。
韩国与赵国的困境类似,在经历了伊阙战败后,只能随波逐流式地投入联军的怀抱(否则就要割地向秦国求和)。
齐国的目的是趁列国出兵攻秦时,借机图谋宋国。
而与宋国接壤的魏国同样也打着攻宋的算盘(魏想与赵勾结共同攻取宋地)。
燕国不用说了,搞垮齐国,借机复仇。
05
灭宋:齐国崩塌的开始
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与不可协商的矛盾冲突显然不能完成伐秦的事业。而围绕宋国展开的争夺就成了列国博弈的焦点。
几个月后,列国伐秦的事不了了之。而齐国为了攻取宋国,故技重施,私下串通秦国,默许对方继续抢夺魏国的河内地区。
兼并宋国和魏国河内又成了齐、秦双方交换的条件。
前286年前后,齐国趁着宋国爆发内乱、人心渐失之际,花费三年的将宋国攻灭。在扩大自己领土后,齐国顺势又南图楚国,西攻三晋,一时间让各诸侯感到十分惶恐。

「注意看同时看齐、秦两国的领土变化」
虽说齐、秦两国有各取其地的秘密协定在先,并且同时期秦国也在攻取魏国河东地区。
但齐国在版图扩大后的军事行动直接威胁到了中原列国。因此秦、赵为首的大国瞬间警觉了起来,开始不约而同地抵制齐国。
「这其中或许秦国也有为自己转移矛盾的嫌疑」
前286年,西秦开始带头倡导合纵伐齐的事业。
从利害关系来看,三晋显然要参与这次抗齐行动。因为强秦几乎已经把河西、河东、河外夺取全部收复。
要是齐国再从东边发力,那韩、魏的生存的空间几乎就没有了。(也可以认为韩、魏不敢与秦国抗衡)
燕国当然也在赵国的拉拢下"身不由己"得加入到了合纵伐齐的队伍当中。换个角度来看,苏秦破齐的计谋已经成功了一半。
此次伐齐,主导者秦国可谓是做足了准备。
为防止联军从内部瓦解,秦王把人质送到赵、燕两国,并拜燕将乐毅为帅,让其主导赵、燕联军的进攻。
同时,秦军进驻到魏国境内,一是为了督战,而是为了防止三晋倒戈对秦国发动偷袭。
前285年,秦军作为先锋率先拔掉齐国九城;接着乐毅所率领的赵燕两师与齐国的主力部队交战。

从地势上看,西秦和东齐之间就差了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
中原平坦的地势,为五国联军提供了充沛而又良好的集结进军地理条件。
不过,地利不如人和。齐国兵败的原因更多还是内部的问题所致。
《战国策》记载,虽然先前齐国表现出强国的姿态,但齐湣王当政时处死了不少敢于进谏的贵族大夫,逐渐失去了民心和大臣的支持。
伐宋致使连年征战的齐军已经疲惫不堪,如今面对五国凶猛的进攻,齐湣王还不愿意拿出军工奖赏来提升全军的士气,反而以威胁强迫的手段迫使齐军迎敌。
士气低下和将帅离心就成了齐国的索命符。

双方刚一交战,齐军就一触即溃,四散而逃。乐毅所率领的联军轻而易举地就打到了齐都临淄。
济西一战,齐国首都失守,齐湣王于逃难中遭楚人所杀。
 
当齐军溃败之际,苏秦破坏齐国内外部稳定的消息和证据流出,遭齐王以车裂处死。
就这样苏秦以死间的计谋帮燕昭王报了30年前的灭国之仇。

随着齐军的溃败,秦、魏、楚三国迅速瓜分曾经宋国的土地。燕国是为了报仇,但其余诸侯可是追逐其他利益的。

06
齐国的生机:「民心」与「人心」
乐毅,本是赵国人。当他看到赵武灵王被权臣逼得活活饿死时,就选择了离开赵国。
5年内,齐国70余座城池被乐毅攻下。仅剩下了齐军残部死守的莒城、即墨两城
与昔日匡章破燕的烧杀淫掠不同,乐毅采取攻而不屠,善待群众的策略来管理这些城池和难民。
他认为,若要长期管辖刚攻下的齐地,就要使民众归顺,得到民心的支持。
所以面对莒城、即墨两座久攻不下的城池,乐毅使用围而不攻的形式,希望从内部破解齐国。

可世事无常,人心难料。
长期在外征战的乐毅遭到了燕太子的怀疑。
燕太子的想法颇有阴谋论的意味,他控诉:乐毅是想自立为齐王,所以才故意不攻破这最后两座城池。战争拖得越久,乐毅控制齐地就越稳牢固。
幸运的是,燕昭王无条件地信任和支持乐毅伐齐。但不幸的是,燕昭王的命数不久,他并没有活到乐毅灭齐的那一天。
 
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太子继任,称为燕惠王。
当时,齐国贵族田单得知了燕惠王与乐毅有矛盾的消息,他为了帮助齐国复国,便设下反间计,在齐地散布:"乐毅要称齐王"的谣言。
田单这么做,是想加剧两人的矛盾,并让燕惠王撤掉善于用军的乐毅。
不久后,田单的计谋奏效,本就猜忌乐毅的燕惠王命燕将骑劫前来接管乐毅主将的职务。
「乐毅怕遭燕王的迫害,因此逃到了赵国」
 
而骑劫来到齐国后,改变了善待齐民的政策,转为挖掘坟墓,滥施酷刑的暴政。
受压迫的齐国军民开始了全面反抗,田单趁着燕军放松警惕的时候,向燕发起了偷袭,杀掉了统帅骑劫。
前279年,田单复齐。
齐国经历这次战败后,伤亡惨重,大量财物流失到国外,内部矛盾日益加剧,东边的大国也从此失去了强国的头衔……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