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消失了!中国院士现场演示神奇“隐身术”,柱镜光栅是什么?


未来已来,隐身术离我们还有多远?

从古至今,“隐身”都是人类永恒的梦想之一。在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珀尔修斯的隐身头盔激发了人类对隐身术的渴望。《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施展隐身术混入瑶池宫,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闹剧。而《哈利·波特》中的那件隐身斗篷更是成为了全球热议的话题。
无论是神话故事、小说还是现实生活,人们对隐身术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但你能相信,它几乎已经出现在现实中吗?
2023年10月底,在bilibili超级科学晚活动上,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分享了一项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利用特殊材料实现“隐身”。在现场,褚君浩借助了一种神奇材料“柱镜光栅”实现了真正的隐身。


这并非魔术,而是科技的力量。
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的世界,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70%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传递,而这离不开光,光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人为的改变光的传播方式,比如曲线传播,“隐身术”和“虚拟现实”这些科幻技术就都有了可能。
本文,我们就来看看这神奇的“柱镜光栅”到底是什么?他又是如何欺骗我们的眼睛的?再探究虚拟现实的原理,看看光学的重要性。

柱镜光栅
柱镜光栅是由一排排微小圆柱状凸透镜排列组成,是一种让光线有规律折射的神奇材料。
这种特殊材料最早应用于光学领域,主要用于光的反射、折射和偏振等方面。通过将柱镜光栅置于物体表面,可以改变光线的反射方向,从而使观察者无法直接看到物体。
褚君浩院士现场演示的“隐身术”就是通过柱镜光栅的作用,使物体在视觉上消失,从而实现隐身。实际上,这只是对柱镜光栅的简单利用。我们来看一下柱镜光栅能让物体“隐身”的原理:
当光线透过柱镜光栅的时候,会被有规律地折射。而在柱镜光栅背后的物体就会被压缩成细条。而当这种透镜数量足够多时,物体就会被分解成无数个相同的细条。只要这些细条足够细微,细微到人眼无法分辨时,物体便看起来根像消失了一样,从达到视觉上“隐身”效果。
其实,我们日常所见的3D视觉技术,也用到了柱镜光栅。根据光引导装置的不同,光栅可分为狭缝光栅技术和柱镜光栅技术。这些设备引导光从光栅狭缝进入,分别进入观众的左右眼中,就会形成立体感觉。
同样是使用光栅,但对光的引导方式不同,居然可以“隐身”和“3D”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是不是非常神奇?
你看,知道了原理,是不是“隐身术”也并没有那么遥远?

移动视差与双目视差
人类生活在一个四维世界中,这四个维度分别是长度、宽度、高度以及时间。我们童年时所看的动画片其实就是二维世界的投影,只需要感知长度(水平维度)和宽度(垂直维度)即可。那么,如何感知第三维度——视觉深度呢?

这就需要理解两个关键概念:双目视差和移动视差。
(1)双目视差信息
作为高级直立行走动物,人类生来便具有双目视差。正是由于这种视差,让人类对深度和距离有了清晰的感知。
具体来说,当你距离所观察的物体越近,双眼汇聚角度越大,双目视差越大。反之,当你距离所观察的物体越远,双眼汇聚角度越小,视差也就越小。只有当双眼协同作用,人类才能感知到双目视差的存在。
3D电影技术就是借助了双目视差信息的原理而实现的,后面我会详细解读。

(2)移动视差信息
当观察视点改变后,远近不同的物体在人眼中产生的位移会不同。具体而言,远处的物体在人眼中产生的位移较小,近处的物体在人眼中产生的位移较大。这个移动视差既可以通过双眼感知,也可以通过单眼感知。
在3D电影的基础上如果还能满足移动视差信息,就是目前很火的虚拟现实技术了。

虚拟现实的原理
如何感知第三维度——视觉深度呢?
双目视差配合移动视差就可以在人的大脑中合成图形,而人类也是借此才得以感知三维世界。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的原理与3D电影相类似,但VR技术不仅提供了双目视差信息,而且还提供了3D电影院所不具备的移动视差信息。
理解起来可能有些抽象,别着急,我来举一个例子。
我们都看过三D电影,它的图像是立体的,但你有没有发现,无论你坐在电影院的哪个位置,看到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它只做到了双目视差,却没有解决移动视差。如果,用一种技术让你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内容不同呢?比如座位上有一个茶杯,左面的观众只能看到左面,而右面的观众可以看到右面,当观众移动到对面时,就可以看到相应的那一面。
没错,补足了3D电影所不具备的移动视差信息,就实现了虚拟现实技术。现在,你明白了吧?这看起来花里胡哨的技术,其原理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让人的认识边界得以扩展,更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的原理与隐身术类似,一样听起来神秘莫测,但原理却极其朴素。这正是物理光学的魅力所在,你学会了吗?
创作不易,欢迎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