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在马英九的斡旋下,经过长达两小时的协商,蓝白合确定成局,达成六点共识,对比之前的坚持彼此各有退让。当中确定马英九与蓝白双方共同推派三位民调统计专家,检视7日至17日各界民调结果,若民调超过误差范围内,由胜者得一点,若在误差范围内,由侯柯得一点。
1
不少人看了相关规则可能一头雾水,笔者在此略述一二。
首先,这份声明等于宣告柯文哲放弃了此前抛出的对比式民调,不再有柯侯二人的直接对决,而是以“柯侯”或“侯柯”与“赖萧”互比。其次,比赛规则不是另做民调,而是根据已经出炉的多份民调结果,决定二人如何搭档。
举例来说,《ETtoday新闻云》14日晚间公布2024大选民调,若蓝白整合成功,侯友宜当正、柯文哲当副,对上赖清德与驻美代表萧美琴,“侯柯配”支持度为41.6%,“赖萧配”为37.1%,若“柯侯配”为39.6%,“赖萧配”为36.2%。
根据结果,侯柯与柯侯差距在3%的误差范围内,无论哪组领先,都由“侯柯配”得一点。
再如,《联合报》13日公布民调,蓝白整合,“柯侯配”支持度36%,“侯柯配”为35%,差距只有1%,根据规则仍是“侯柯配”得一点。反之,只有民调领先“侯柯配”超过3%,“柯侯配”才能得一点。
也就是说,“侯柯配”无论输赢都可能得一点,而“柯侯配”只有大幅领先才能得一点,以蓝白二度政党协商之前的民调看,无一例外都是“侯柯配”能拿到点数,蓝白提供的内参民调,必然是对各自有利,相互抵消可以忽略不计,当前唯一的变数是16、17日两天的民调,毫无疑问,在整合这一局,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侯友宜。
2
这当然不是他最近几个月有何突变,侯友宜依然不敢去校园演讲,不敢面对年轻人,讲话依然费劲,蓝营媒体此前在访美行吹嘘的“直球对决”早就破功。但侯的优势在于他背后还有国民党,这也是一人党的民众党最大的劣势,而三强争锋难有胜算,柯文哲心知肚明。
如果柯要当正,让国民党奉全党之力相挺,他势必也要向蓝营证明绝对领先的实力,想以民调的些微优势换取嫁妆,国民党不会答应,这也是朱侯此前坚持将政党支持度纳入参考的原因。最后柯在民调上愿意做出让步,虽然引起狂热柯粉的反弹,但也是各方利益权衡之下的必然妥协。
在“在野整合”这一局,国民党守住了自己推派的候选人当正的最大可能。根据六点声明,部会原则上依各党派“立委”席次分配,刚刚成立几年的民众党也拿到可能参与执政的机会,最大限度避免重蹈新兴政党泡沫化的命运,从自身壮大的角度看,无论柯是正还是副,民众党都拿到了岛内第三势力此前从未取得的政治筹码,不管周六结局如何,都不算输。
其实,这六点声明中达成的共识如果回溯到几个月之前,也并非不能谈,但柯守住底牌的同时,他又以政治赌徒的心态选择进击,从“蓝白合输的退赢的正”到讥讽侯友宜“给你选也选不上”,之所以拉高调门叫阵国民党,说翻脸就翻脸,无非是想先自抬身价再就地还价。
事实上,政党协商围绕两岸关系,最该面对的反独或“九二共识”等理念问题,蓝白在协商中反而心照不宣地共同回避。而整合陷于僵局时,柯与郭眉来眼去,对于密室协商他也毫无顾忌。
之前他大谈所谓理念整合避免政治分赃,无非都是故作高调演给支持者看。在与国民党拉拉扯扯的同时,他也为民众党创造了足够的声量与舞台,这也是蓝白合这场戏本来可以早点收场,却一拖再拖的原因。
在此过程中,柯文哲左右逢源的政治手腕相当老辣,他不说“下架民进党”只说反对新潮流,蓝白合成局后,他又说“痛恨民进党”,强调“自己是228受难家属也讨厌国民党”,仍想蓝绿通吃,比起岛内其他政治人物,柯的政治诚信更加探底。
九年前,柯文哲是绿营佣兵,靠着“台独”势力的扶持走上政坛,九年后,从未有过反“独”表态的他又变成非绿。对蓝营来说,当柯文哲的超越蓝绿变成忽蓝忽绿,原本挺柯的绿营年轻人极有可能再度归向赖清德。即使蓝白高层有意撮合,各自支持者也未必心甘情愿地当起色盲,尤其挺绿柯粉的票,恐怕也不会自动转移给侯友宜。
面对民进党的严阵以待,如此整合能否取得一加一的效果,前景并不乐观,如果费了半天劲依然功亏于溃,蓝白合挑战大位失败,柯文哲的盘算中还有绿白合,可进也可退,只是不知2024之后的国民党还有何戏可唱?
马英九见证蓝白合成局,侯柯携手告别郭台铭?
郭台铭已到强弩之末,离出局还有多远?
政治变色龙助阵赖清德,赵少康称他不是“台独”
陆配遭“台独”政治围殴,柯文哲坐收两岸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