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见证蓝白合成局,侯柯携手告别郭台铭?


1月15日中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密集磋商,在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的见证下,蓝白政党协商第二次会议取得共识。蓝白确定各推荐一位民调统计专家,检视评估11月7日至11月17日,社会各界公布的民调结果,以及国民党、民众党各提供一份内参民调的结果。双方同意若超过统计误差,由胜者得一点;若在统计误差范围内,由侯柯配得一点。确定周六在马英九基金会揭晓答案。
双方共同声明,蓝白合后,两党共同组成竞选委员会,全力辅选共推的正副候选人,及两党推荐的“立法”委员候选人,不分区政党票由各党各自努力。
双方在声明中承诺,(若胜选)必须成立联合政府。除防卫、对外事务、两岸由台当局领导人决定,其余部会依各党派“立委”席次分配,民众党主责监督制衡,国民党主责建设发展。
1
自10月14日,蓝白合会前会至今,吵闹一个月的在野整合,终于在马英九出手后确定最终规则,彼此的攻讦与放话划下句点。
对柯文哲来说,当初他提“蓝白合输的退,赢得正”,根本是把整合变淘汰。他不愿意侯友宜当副手,也把话讲的极难听。后来,国民党紧咬底线,柯只得被动接受与侯搭档,但如何决出最强人选,是民主初选与全民调,双方仍吵得不可开交。
由于民众党是一人政党,全凭党主席个人声量,柯文哲的策略就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即便不合,独立参选赢不了,但他赌的是未来立法机构席次三党不过半,民众党依然可以成为关键少数,左右政局。柯文哲在进退之间明显比背负输不得压力的国民党更游刃有余。
反观国民党,因为被柯吃准认为靠自身实力不能独赢,与民众党协商时更显被动。虽然很多人批评朱侯不敢比民调,然而,若不是当初国民党提出“开放式民主初选”的对案,遭柯反呛激起蓝营支持者的反弹,朱侯顺势开始强硬,没有大选合作其他免谈,柯文哲恐怕也不会见势退让。
因此,国民党对政党支持度也应纳入民调参考的坚持,不只是是否合理的问题,更是一种心理与政治的博弈。否则以原先柯文哲的叫阵要挟,侯友宜不是能否与柯搭档,而是该被彻底扫地出门。
可以说,僵持局面的峰回路转,是主客观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
事实上,柯文哲本来已经与郭台铭眉来眼去,准备随时酝酿弃保,但面对蓝营大佬递出善意,再固执己见原本同情舆论可能转向。而既然是一人政党,做的是无本买卖,若胜出,还有国民党奉全党之力加持,于是乎他借坡下驴决定再赌一把。
对侯友宜来说,柯文哲到点不下车,又作出民调小输也愿礼让的姿态,蓝营已经失去早前面对叫阵,一翻两瞪眼的先机。若再拒绝马英九出手、韩国瑜响应后的解方,未来蓝白合破局,不只在舆论上更加被动,还如何邀请马韩再为侯友宜站台?
各方利益的权衡之后,决定了侯柯二人达成今天的共识,无论周六结局如何,都让这场选战多了几分看点。
2
在双方携手之外,还有一些问题也颇值得观察。
当成立四年的新兴政党的党首凭借一己之力,把国民党折腾得七荤八素,竟要前领导人出面居中协调,无论怎么看,在这一局中柯文哲与民众党都不是输家。但与此同时,柯文哲昔日标榜的超越蓝绿价值却也因此成为镜花水月。
九年前,他在民进党的礼让后击败连胜文,九年后,他又有望在国民党的配合下争取大位,这种忽蓝忽绿证明了,所谓“白色力量”的出现,根本不足以打破岛内现存的蓝绿二元政治结构,把这场选战定义为改变台湾政治文化的起点是言过其实。
至于蓝营方面,为了达成政党轮替目标,宁愿联合把国民党称为“失去台湾人民信任”,在赦扁、“二二八”、“国家”定位等问题上都与独派高度契合的墨绿,宁愿结盟接收“太阳花”学运光环,从这场“反陆仇中”、摧毁国民党执政的抗争里脱颖而出的柯文哲。
面对他从未承认“九二共识”,也从未明确表达反独立场,甚至蓝白合幕僚会议时,派出的代表还是民进党籍。即便在马英九的极力促成之下,这场蓝白合成局,但国民党的代价远远不只是全代会确定征召的侯友宜可能沦为副手,这种缺乏共同理念的整合,也预示了今后赢得执政蓝白之间也将矛盾丛生,而路线主张的暧昧不明,影响冲击的更将是未来的两岸关系。
从十五年前拿下765万票实现全面执政,到如今选择与绿营年轻支持者为主体的政党结合,没有独赢本钱的国民党,无论是否最终下架民进党,也注定再无属于自己的完全胜利,而这个走向日暮途穷境地的历史责任,显然不该只由在这一局上的朱侯二人来负。
除了蓝白争执暂告段落,此时此刻还有位局外人注定神伤,他是刚刚送去百万连署并且确定过关的霸气总裁郭董。前几天他还被柯文哲招手,现在柯又把手伸向国民党。他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全台连署,换来遍地开花的“买票”案件,涉案人员纷纷被收押。相隔四年,商场成吉思汗终究还是政坛素人,误入丛林的结果是瞎忙一场,除了制造两起“果冻之乱”,再强的钞能力也是白白打了水漂儿。
马韩逼宫小鸡发难,降格求合让柯文哲暗地偷笑?
与郭台铭眉来眼去,柯文哲模糊策略掏空蓝营
朱立伦喊话终结“一党独大”,落入柯文哲墨绿陷阱
柯文哲算计过头,侯友宜绝地反击,蓝白合翻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