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鸿海创办人郭台铭日前宣布独立参选,面对民进党籍参选人赖清德民调稳定领先,岛内蓝营媒体普遍呼吁加速“非绿整合”。
目前在野阵营中,柯文哲一度是民调最高的参选人,被认为最具实力挑战赖清德。因此,蓝白合也被不少蓝营政治人物极力主张。今年6月,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曾倡议“非绿大联盟”,认为在野势力应协调出一组候选人,集中力量实现政党轮替。但柯文哲领导的白色力量底色为何,却很少引起讨论。而一个昔日自称墨绿者现今被外界稀里糊涂捧为“非绿”,当事人竟也欣然接受,此一现象远比时下的选情更值得分析。
1
事实上,在台湾区隔蓝绿的标准从来不是左右问题,不是阶级立场,而是两岸路线,至少是名义上的“台独”与反“独”之争。所以,无论新党、亲民党、台联党还是后起的时代力量,这些所谓的第三势力最终不是被归于蓝,就是被归于绿,没有例外。如果定义第三势力的标准仅仅是国、民两党以外的政治力量,那台湾民众党的影响力远不及当年的新党与亲民党,认为白色力量的出现代表岛内民意的新变化,标榜超越统独的柯文哲,反而是在回避岛内的政治现实。
若要认识柯文哲以及台湾民众党的颜色,不妨从柯个人的政治主张、民众党核心成员的统独光谱、支持者的来源以下三个方面作出观察。
2014年台北市长选举阶段,面对“台独”立场被质疑,时任柯文哲竞选总干事的姚立明受访表示,“柯文哲认为他不是大家想象的'台独',不是要换旗改号立宪的'台独',我跟他都是'中华/民国在台湾早就是独立自主的国/家'的看法。”上述主张和当前赖清德连接“台湾前途决议文”解释何为“务实台独”的观点基本一致。这种从政治分离向承认现状的转变,是柯文哲与民进党的交集,虽然“法理台独”看似落潮,但两岸关系却被置于新的困局中。
一直以来,柯文哲拒不承认 “九二共识”,妄称只有“九六共识”,认为自1996年台湾首次领导人直选后,每次投票,台湾的主体性就愈强。在柯文哲看来,暂时“维持现状”和他的“两岸一家亲”一样,都是在中美对抗格局下的策略选择。他从未批判民进党的分裂立场,只以谴责“新潮流”或指责当政者贪污,诉求比民进党更具是非道德的“本土价值”,吸引绿营支持者以及中间选民。
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曾提到,在2020年台湾民众党首度举办的一场不公开的共识营中,柯文哲曾在内部进行国族认同调查,他设定两道题目,一是若极统是1分、极独是10分,你个人的国族认同是几分?二是民众党的统独光谱应该落在哪个位置?统计结果显示,这群柯营核心成员的统独光谱分数平均达7.4分,至于对民众党两岸路线的看法,尽管较个人统独立场往中间靠拢,但平均分数也有6.5分。当时台媒报道,一名与会人员事后笑说,“大家爱贴我们小蓝标签,殊不知我们在统独认同上其实是小绿,就算不是小绿,也跟蓝沾不上边!”虽是调侃,却道出台湾民众党的本质。
柯文哲在今年访美前,谈及此行的目的,他说要向美方介绍台湾出现的第三势力。他认为台北市长选举在蓝绿对决下,黄珊珊仍有超过20%的稳定选票,代表台湾社会正在形成一股超越蓝绿的力量。
事实上,岛内有媒体在去年九合一后,对台北市长选战中蓝绿板块的变化有过详细的分析。从得票率观察,以民进党传统优势选区大同区为例,绿营过去平均得票率超过60%,2020年蔡英文在大选时曾拿下近64%的得票率,这次陈时中只有40%的得票率,而黄珊珊有26%。在士林区也有类似状况,2020年蔡英文在此地有59.17%得票率,相当于陈时中37.34%与黄珊珊的24.25%加合;蒋万安则守住36%得票率,与2020年韩国瑜37.64%相当。
在蓝营的铁票区,蒋万安在大安、文山区分别拿下46.19%、48.47%,几乎与2020年大选韩国瑜的得票率近似;而陈时中在大安区仅拿下30%,加上黄珊珊的23.21%才与2020年蔡英文得票率48.89%相当;文山区则更为明显,陈时中与黄珊珊得票率皆约25%。
陈时中最终以43万多票、得票率31.93%落选,原因是绿营出现了分化,尤其在优势选区,流失的选票大都转向了黄珊珊。虽然在这场选战中,蓝营目前四成的基本盘没有受到黄珊珊参选的太多影响,但长期观察,蒋万安只以57万余票、42.29%得票率当选。相较马英九、郝龙斌都曾经以超过76万票大胜,即使2014年惨败的连胜文也拿下超过60万票,台北市不只早已不是蓝大于绿,还有进一步绿化的趋势。
柯文哲一直称民众党代表理性科学务实的力量,他认为民意出现新变化却不面对科学的数据分析。当这样的超越蓝绿,根本没有触及当前台湾社会统降独升,绿大蓝小的趋势,称自己是第三势力显然是自欺欺人。
无论从上述哪个角度看,柯文哲的“白色力量”都是泛绿阵营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因为成功包装他的确吸引了部分渴望超越蓝绿的岛内民众,但其支持者的主体仍是绿营选民,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台湾民众党所处的政治光谱,也决定了柯文哲对于“九二共识”的态度。所谓的蓝白合以“非绿整合”形容并不准确,那是非赖力量的集结,有蓝也有绿,更证明了在当前蓝绿对决的格局中,曾经的泱泱大党国民党早已今非昔比。
2
即使以政党轮替为目标,蓝白合成局也未必能达到一加一的效果,因为政治不是算术题。
比如,一部分被柯文哲超越蓝绿表象迷惑的中间选民,会否因为柯与国民党合作,选择继续支持蓝白协调出的候选人,恐怕是未知数;而一部分原本对柯文哲当选期待远远超过对“下架民进党”期待的柯粉,他们是被柯标榜的更具道德的“本土价值”吸引,假使柯文哲选择与侯友宜联合,这些人又是否会为了捍卫“本土政权”,抵制他们认为的“外来政权”,转而支持民进党?而另一部分国民党支持者,能够接受国民党选择与尊崇李登辉的柯文哲整合?如果在他们看来,这反而是让蓝营进一步绿化,让下架民进党失去意义,他们又会否从勉强支持侯友宜到彻底放弃?这些潜在的心理变化更会直接反映在支持者投票意向的变化上。
根据《美丽岛电子报》9月10日的最新市话民调,明年大选应该给民进党继续做、或是换成其他政党来做,对台湾未来4年发展会比较好?民调结果显示,35.0%认为继续投给民进党,16.8%认为换成国民党,10.7%认为换成民众党,4.9%认为换成无党籍做,32.6%未明确回答。
在询问非赖支持者关于“有人说明年大选如果要政党轮替下架民进党,就应该投给侯友宜、柯文哲或郭台铭这3位候选人当中,在明年投票前民调最高的人,您是认同或不认同这个说法?”民调结果显示,33.6%认同,52.6%不认同。
从中看到,希望国民党或民众党取代民进党的加合不到三成,即使在野阵营中,选民对于自己力挺候选人的支持也明显大于“下架民进党”的期待,这预示了未来即使在野力量协调出一组候选人,也不代表各自的支持者能聚拢在一面旗帜下,认为蓝白合就能对抗赖清德,显然是对2024选情过度乐观的解读。当一部分绿营支持者流向柯文哲阵营,三组人选中赖清德的民调依然遥遥领先,假如回归到两组候选人的蓝绿对决,当前四成民调支持度未必是赖的天花板,可能只是他的楼地板。
尤其当国民党要结合另一部分泛绿势力(台湾民众党)下架民进党,当他们承认“九二共识”又要与否定“九二共识”者完成整合;当前主席马英九批判“新两国论”危害两岸和平,而现任主席朱立伦又要和高度肯定李登辉“特殊国与国”主张的柯文哲合作,岂不自相矛盾?退一步言,即使非赖势力集结,国民党借柯文哲蓝绿通吃下架民进党,也不等同扭转岛内绿大蓝小的趋势,反而是国民党政党主体性的进一步丧失,让政党轮替的意义大打折扣。
因此,对于非绿整合或“下架民进党”已成主流民意的相关说法不应盲目跟进。2024无论花落谁家,台湾社会的进一步绿化乃至独化,仍是对未来两岸关系最为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总体性的趋势,更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审慎看待岛内民意的变化,进而避免作出偏离事实的研判与结论。
马英九再批蔡赖“两国论”,他对统一有何看法
否认台独课纲遭批,国民党执行长的回应越描越黑
从蒋万安登陆看台湾与两岸统一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