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时隔三年恢复线下交流的台北上海双城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闭幕。台北市长蒋万安返台后于松山机场发表谈话,表示此行收获满满,重申“双城论坛”行之有年,希望未来可以基于过去打下的基础,持续深化城市的对话和沟通,务实面对市政问题进而促成实质合作,以符合民众期待的和平、稳定及繁荣。
1
由于此次是蒋万安当选后首度登陆,作为蒋家第四代,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有岛内媒体形容,蒋此行与上海民众亲切互动,乃至讲话时不卑不亢,尺度拿捏适当,兼具理性与感性等表现,可圈可点。
其实,今年年初,在疫情三年后,也有一批大陆朋友造访台湾,他们来自上海,受台北市政府邀请参加台北灯节,本来要去开幕式,但因为“陆委会”拖着不批,只赶上闭幕式。结果代表团一切要按计划行程,连台湾友人相约吃饭聚会都不能成行,必须待在饭店足不出门。比起蒋万安到城隍庙试吃各种小吃,扫码体验共享单车,差别判若天渊。而最爱用“北风太阳”隐喻两岸关系,最喜欢谈对等尊严的岛内媒体,似乎也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
自2010年开始,“双城论坛”已经走过13个年头,大陆方面曾多次表示,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可以得到维护,只要对两岸关系及两岸城市交流的性质有正确认知,大陆对两岸城市交流持积极、开放的态度。
从中看到,任何两岸互动都不能脱离一个中国原则。但从前任台北市长柯文哲开始,却试图以“去政治化”的方式回避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他提出的“两岸一家亲”固然是诉求情感联结的善意表达,却不足以因应岛内政治格局变化带给两岸的诸多挑战。况且,柯文哲近期接受台湾媒体专访,直白说明当初是为世大运在台北举办才提出此主张,更暴露了他将两岸关系工具化的真实动机。
这次出席“双城论坛”前,蒋万安表示,两岸关系越紧张越需要沟通,而双城论坛正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当他抵沪以台北方代表的身份在论坛致词时,提到了俞大维、张爱玲,凸显上海与台北的连结。谈到两岸,他更说道,两岸关系恰如江河行舟,当然不应该“过尽千帆皆不是”,可是也不能一厢情愿的认为“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困难中摸索方向,在迷雾中冷静思维。蒋万安认为,尤其在此刻,更当珍惜这样的论坛,务实、理性和诚恳的对话。
蒋万安熟背唐诗,普通话也比柯标准,不过两岸到底是何关系,他讲的却比柯文哲更加抽象模糊。蒋万安要沟通两岸,但台海局势的严峻是台当局谋独挑衅,破坏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不仅仅是沟通问题,而是“台独”引起的挑战。
虽然岛内蓝营媒体对蒋万安此行评价颇高,甚至有人认为他开创了两岸关系新局,但实际情况是,蒋并没有突破柯文哲对“双城论坛”设定的框架,将两岸关系的原则问题降格为沟通问题,这种对两岸交流“去政治化”的解读,本质是对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躲闪回避。虽然蒋的言谈举止为时下紧张的两岸带来了清新之风,可若是像有些蓝营媒体人所言,认为就此奠定他在蓝营中的政治地位,未免言过其实。
2
这次对蒋万安登陆,民进党的反应更堪玩味,民进党立院党团表示,蒋万安竞选时谈到双城论坛是否举办的前提是“大陆军机不再扰台”,但此行跟他过去对市民的承诺似乎相违背。民进党立院党团书记长庄瑞雄批评,蒋万安引用唐诗比喻两岸关系恰如江河行舟,不应该“过尽千帆皆不是”,这样的比喻是不伦不类。
表面上看,台湾内部蓝绿两股力量,一方在积极促成两岸交流,一方在竭力阻扰两岸交流,然而这种看似对立的观点,也让外界忽略了民进党面对两岸关系的真正态度。
现任台“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曾在2009年以《当李登辉重拾柔性台独》投书台湾媒体,当中提到,许多调查显示到大陆工作的台商并没有更亲中国(大陆)的趋势;许多外省人也是在回到大陆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台湾人;就连在大陆成长的台商学校学生,都更常强调自己是台湾人……
梁文杰认为:“过去一、二十年的真正趋势是,两岸交往越多,界线越明,独派团体的忧虑并没有成真......”,大陆学者也察觉“经济联系的紧密并没有如预期般带来台湾社会认同上的逐渐趋同,反而是更大的分化”。因此,梁文杰当时就敢于叫嚣:“所以,只要有耐心,时间其实是站在台湾这一边的,……只要没有强制性的大中国教育,绝大多数人都会希望保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如果我们能把台湾现状再保持几十年,谁还会赞成统一,中国(大陆)又还有什么动力来推动统一?”
虽然此文为“台独”摇旗呐喊,从中也看到了绿营对于两岸交流的真实心境:只要不统一,两岸经贸、娱乐与文化再密切联系,于我有何影响?反而只有好处与强化彼此的界线,何乐而不为?
尤其,当一些大陆观察者将民进党继承国民党时期的两岸交流成果看成脱钩失败时,却忽略了以仇中反中为基础建构的台湾主体意识在岛内充分确立之后,民进党当局是把反对两岸交流当作斗争国民党的策略,在岛内不断运用这套政治话术获取选举利益。面对台湾内部的舆论环境、教育环境、政治环境被“台独”力量牢牢地主导,他们根本不像激进独派团体所忧虑的,“与对岸的经贸往来会模糊'国/家'定位的界线”。
因此,绿营内部一直以来并不乏吕秀莲、谢长廷般主张与“中国”(大陆)交流的声音,但对于“你是你,我是我,但你我是朋友,也要分清彼此”的“柔性台独”路线,这些人从未放松坚持。蓝绿之间看似经常对两岸问题针锋相对,隔空交火,但对于透过“去政治化”的交流获取经济利益却有着高度的默契与共识。这一点,在民进党对待“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表现上已经得到充分证明。
然而,一些观察者对台湾内部出现的这种微妙变化缺乏敏感度,甚至有人被动接受了岛内极力回避两岸关系发展政治基础的交流态度。
比如,当赖清德早前从“抗中保台”转为“和平保台”,明明分裂立场从未动摇,有舆论竟认为岛内政治气氛出现新变化,进而指望民进党借坡下驴;再如,当有人指出当前台湾内部的政治环境可能会抵消两岸交流带来的正面影响,被一些人无限上纲驳斥为“散播交流无用论”;甚至面对柯文哲从未承认“九二共识”,把统一称为对台湾领土的“野心”,只是因为他暂时没向大陆公开叫阵,这种两面手法竟被视为理性务实,有舆论甚至公开呼吁岛内更多人以柯为师,用同样方式参与到两岸和平发展的洪流中来。若称这些声音掩耳盗铃或许牵强,但上述判断与结论显然与岛内的真实情况存在出入。
而这些在两岸关系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并不会因为将问题暂时遮蔽就迎刃而解。当心灵深处把“中国” 拒于千里,把台湾海峡看成屏障,更不是强调沟通,引用唐诗或提及俞大维、张爱玲就能破除万难。与其谈“过尽千帆皆不是”还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不如直面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是保证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实事求是不需要勇气,需要的是坚定追求国家统一的初心,如此,双城好,两岸也会更好。
赖清德民调碾压侯友宜,“台独”灌水造假?
郭台铭向大陆撂狠话,取悦“台独民意”?
国民党称反台独,国民党执行长不反台独课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