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民调碾压侯友宜,“台独”灌水造假?


台湾民意基金会8月公布最新民调,民进党参选人赖清德支持度43.4%,侯友宜仅13.6%;侯办召开记者会表示,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的大选民调,侯友宜支持度与其他家民调结果差距甚大,低到不符合常识。针对此份民调,早前也有蓝营媒体进行街访,画面中受访民众众口一词认为是灌水造假,引起两岸舆论的关注。
1
坦诚以对,赖清德民调不断飙高,这几个月来已经不算新闻,在三组候选人中侯友宜敬陪末座,也并非只有一两家民调单位有此结果。事实上,台湾民意基金会每月都会发表民调,在2022年12月,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结束不久,侯友宜的民调曾达到38.7%,直到一个月后,支持度锐减仍有31.4%,当时蓝营并没有人质疑造假。
面对当初朱立伦把郭台铭纳入征召提名竞争,几个月来引起的一连串政治纷扰已经让国民党焦头烂额,比起赖清德早早就被定于一尊,反观侯友宜四年前的作壁上观以及面对“公投”议题的岁月静好,至今仍让不少蓝营支持者耿耿于怀,国民党与其把民调下挫归咎造假,倒不如从自身方面多找原因更能帮助候选人扭转低迷声势。
更需指出,不希望“台独”当选是立场问题,但“台独”在岛内支持度为何是科学问题,不可混为一谈。
观察岛内蓝绿板块的变化,不妨参照去年九合一选举,在最具指标意义的台北市,一个在“卫福部长”任内,阻挡BNT疫苗,宁肯牺牲人命也要等“高端”的陈时中,代表民进党还拿到43万票,得票率31.93%。而作为对手之一的黄珊珊是以无党籍加入战局,得票大抵上来自于民进党的优势选区,面对绿营选票大幅流向黄,陈时中竟还有此得票率。试想,如果回归到蓝绿对决,民进党的票数势必进一步冲高,蒋万安也未必能赢。
从历年的台北市长选举得票率观察,在一向被认为蓝大于绿(蓝基本盘早已不若当年)的台北市,民进党的基本盘尚有4成起跳,而一个仇恨值远不及陈时中的赖清德,当前在整个台湾地区拿下4成的支持度,这个结果不该让人意外。
十五年前,当马英九声望如日中天之时,代表民进党的谢长廷搭档苏贞昌在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还拿下540万票,得票率超越41%,此后历经“太阳花”学运、反课纲运动,以及蔡英文执政的七年多,岛内的民意比之当年,是更加倾统还是更加挺独,已经无需争辩,又有何理由怀疑赖清德的支持度会低于当年的谢长廷?
况且,即使有人还坚信赖清德民调领先有灌水嫌疑,也不一定是绿营刻意操作,同样可能是蓝营故意打出悲情牌,其目的是激发选民的危机意识,呼唤国民党支持者归队乃至促成在野势力整合,如果是出于上述原因,这份民调的受益者未必是赖清德。
2
持平而论,对于赖清德民调持续的领先,从蓝绿攻防的角度出发,国民党乃至蓝营媒体的反应并不意外,但让人意外甚至感到忧虑的是,如果连一些大陆观察者也开始接受了蓝营的这种说法,那影响并不只限于岛内,而是左右了大陆舆论对于当前两岸关系的判断。
一直以来,正因为有些观察者过度关注岛内民意变化,以单纯的线性思维理解两岸关系,导致对于台湾内部的蓝绿攻防议题经常被作出放大解读。
比如,早前蓝营内出现的“疑美论”,没有触及统独矛盾的本质,更不是要挑战美国主导的区域性霸权体制,这种既把大陆视为安全“威胁”,把统一污名为“并吞”,又希望降低彼此敌意的声音,反映了一些人比民进党更加矛盾且投机的心理状态。
他们对于基本教义派的批判与不满,并不代表“统”的声音得到伸张。当蓝营人士至今还以“正名制宪”质疑赖清德的“台独”立场,恰恰证明他们不愿面对乃至有意掩盖,以承认现状为特征的“独台”已经取代“台独”成为岛内主流的政治意识乃至政治力量,这种变化只是让统一的基础变得更加薄弱,而两岸关系也被置于新的政治挑战之中。
遗憾的是,除了紧紧跟随蓝营的批判脚步,上述问题并未得到大陆主流舆论的关注。尤其当蓝营认为赖清德民调领先是造假灌水的说法也被广为传播甚至被普遍认可,对于民调背后折射的深层次的成因,反而失去了在两岸舆论场被进一步理性讨论的空间。
部分舆论乃至观察者之所以不能正视赖清德民调领先的事实,因为对他们而言,那意味着既有判断乃至结论面临挑战,而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比起台湾面对大陆高度的政治动员,大陆社会对于台湾的政治变迁缺乏敏感,大陆学者汪晖早在10年前就曾敏锐地指出,
在公共舆论中,台湾只是作为台湾问题而存在;只有台湾问题专家才去讨论台湾问题。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和其他领域,除了港台专业的学者,似乎是无须讨论台湾问题的。这不是认识论上的“独台”是什么?知识壁垒早已产生了。因此,虽然大陆社会反对“台独”,但在若干方面已经默认了“独台”的构造--我说的默认不是政治上的承认,而是基于知识和记忆的政治无意识。“统派”在台湾的式微与上述不对称其实是相互呼应的。这种舆论上的不对称意味着真正的政治交流的匮乏,势必导致政治幻觉。
显然,真正棘手的并非赖清德民调是否遥遥领先,而是观察台湾问题,更应该突破旧有的思维桎梏,在考虑岛内民意的同时,更不应忽视包括大陆民意在内的整体民意,才是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核心与主导力量,才是值得被团结乃至寄望的对象。如果只是以岛内民意的一时波动作为考量,过度放大对台海局势的影响,无疑是在间接地否定大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面对当前“台独” 民意的挑战,唯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摒弃各种“先射箭后画靶”的片面解读,才能精准把握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这也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郭台铭向大陆撂狠话,取悦“台独民意”?
国民党称反台独,国民党执行长不反台独课纲?
侯友宜原形毕露?讲不清反“台独”与“九二共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