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称坚持马英九路线,认可台湾有事日本有事?


国民党2024参选人侯友宜8月1日接受日本NHK与《朝日新闻》专访,聚焦台海情势,根据台湾媒体报道,被问及对陆政策,侯友宜强调,自己说的“维持现状”,指的是前领导人马英九过去主张的“不统不独不武”,藉此让两岸关系安定;至于对日关系,侯友宜表示,日本在维持印太秩序扮演重大角色,如前首相安倍晋三也说“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作为候选人盼稳定台海,让日本人、在日台人及国会议员们都能安心。
对于侯友宜的说法,有人在岛内提出质疑,比如资深媒体人尹乃菁就认为,侯友宜引述安倍讲话“台湾有事日本有事”,还提到印太战略,这是抗中的大战略,而在两岸方面他又强调“九二共识”,那台湾究竟扮演何种角色,这个部分还需再论述。
尹乃菁点出侯友宜主张的矛盾,但这套看似矛盾的说法背后却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事实上,2008年国民党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也是服从美国“重返亚太”的大战略,台湾一直在维持并尽可能深化台美军事关系,而维持两岸和平是配合美方当时不希望卷入两岸军事冲突,减少中美发生潜在冲突的可能。在 “不统不独不武”与“亲美友日和陆”的两大主轴下,台当局首当其冲的思考是“不统”与“亲美”,台海和平的根本目的不是为结束两岸政治对立,而是基于美国的战略需要。
侯友宜这次访日强调印太战略,引述安倍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本质仍是要表达亲美立场。只是因为当年台海和平确实给很多蓝营政治人物创造了一种虚幻想象,认为台湾可以继续在中美之间保持超然姿态,维持所谓的“自身主体性”,但当美国开始狂打台湾牌,甚至为了对抗大陆不惜让台湾扮演刺猬或豪猪,面对时空背景早已今非昔比,台湾还存在多少等距选择的空间?在极力谋求美国支持与切割民族整体利益思考台湾前途的这两点上,侯友宜延续的是国民党一贯的立场。
不可否认,从2008年开始,两岸关系发展达到了历史新高度,人员经贸往来日益热络,成果丰硕,台湾地区也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务实地参与了国际组织,这一切当然得益于“九二共识”。但另一方面,这八年来,执政的国民党一直面临“台独”势力的反扑,也没有从根本上遏制分裂思潮的蔓延,在蓝营执政的八年间,向美国方面军购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201亿3000万美元,远高于前两任领导人李登辉和陈水扁任内的162亿和84亿余美元,“以武拒统”的军事对抗思维依然根深蒂固,这些因素也为民进党之后重返执政提供的土壤与“养分”。
前不久,岛内又出现了重启服贸的声音。然而,当部分媒体只关注柯文哲是否发夹弯或是2024能否实现政党轮替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当年台湾是把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作为跳板,不仅仅是想从大陆获得经济利益,而是想以此路径加入周边区域经济组织,如RCEP与TPP,达成与美国在政经领域的再次结盟。台湾关注的从来不只是扩大“国际经济空间”,更是希望搭上美国“重返亚太”的快车,凸显在政治、战略上对美国的重视与依赖。
只是后来因为一场“太阳花”学运,意外影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假如了解到这些原因,还会有人认为今天岛内某些政治人物对服贸态度变化代表务实或某种“人间清醒”吗?当有大陆学者早在十年前就敏锐地指出以上问题,遗憾的是,这些深刻的思考至今也没能在舆论场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
但愿因为侯友宜这次访日表态,因为他重申“不统不独不武”,认可安倍的“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能促使更多人重新回顾蓝营执政那八年的两岸岁月,重新审视当年的各种经验与警示,让实事求是成为两岸关系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不是面对问题仍然选择躲闪回避。
“果冻之乱”引爆议长出走,蓝营树倒猢狲散?
从成都世大运看台媒报道背后的“台独”意识
从李敖书房收藏谈一位台湾“外交官”的民国残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