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运28日在成都开幕,因为央视以及凤凰卫视在直播时,主持人不约而同以“中国台北”来介绍台湾队,刺痛了岛内一些人的敏感神经。
民进党“立委”王美惠接受《自由时报》访问时直斥“吃人够够”。台湾大专体总还专门发声明澄清,进场仪式均依国际大学运动会规定进行,现场以中英语的“中华台北”介绍台湾代表队。
1
现在为了拒认一中,台湾又在极力地捍卫“中华台北”。然而,五年前在岛内发起所谓“东奥正名公投”时,领衔人纪政却说她根本不支持“中华台北”,她表示,“Chinese Taipei不是我们国家的名字”。
追本溯源,台湾地区奥会名称变动是伴随1949年以后一中代表权的节节败退产生的,台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持着“中国奥会”的席位,直到1979年的《名古屋决议》,为了解决两岸中国运动员同时参赛,台湾更名为“中华台北奥委会”,而原来占据的“中国奥会”名称则由大陆继承。沈君山、杨传广、纪政当时组成“中国会籍危机处理小组”,即使被更名,彼时的台湾仍认同一个中国, 这是曾经的两岸共识。
现在台湾不想承认一个中国,听到“中国台北”就恼怒。但 “中华台北”也是因为一中而来,没有本质区别。何况,大陆运动员也时常被称中华健儿,按照“台独”的逻辑,难道这也是在自我矮化?
有人常提到,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当时台湾就是以Taiwan/Formosa参赛。可是这些人掩耳盗铃的是,当年台湾地区要代表“中国”,排除了大陆参与那届奥运的可能。但国际奥会认为,一个岛屿不能代表整个中国,要求在台湾的“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不能以“中国奥会”名称继续接受承认,只能申请其他名称。
结果在开幕式中,台湾代表团总干事林鸿坦,入场时手持“Under Protest”(抗议中)的白布进场。当年台湾认为的被打压是不能代表“中国”。现在被称“中国”又骂大陆打压,昨是今非的表现是台湾放弃了昔日对“一个中国”的坚持。
2
因为“台独”意识抬头,现在每当涉及两岸比赛,总要被岛内媒体歪曲解读。比如,8月1日台湾男篮比赛中赢了大陆男篮,绿媒马上狂贺,什么“痛宰中国夺下胜利”,“陆网崩溃”。
但对大陆民众来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谁胜谁负都是炎黄之光,即便大陆男篮输了,很多人的不满也是从技战术层面分析,远不像岛内媒体好似赢了一场胜利,就能实现独立,让本来好好的比赛,渗进了独味。
这就像当年北京奥运会,大陆棒球队赢了台湾,岛内很多人也不能接受,这种“国家”荣誉,都是受到“台独”意识影响,即使不是“台独”,这类面对大陆非赢不可的心态,也是潜移默化被独感染。
其实,不少台湾运动员都有在大陆接受训练的经历,甚至教练都是大陆人,他们取得好成绩是不是更可以叫“中国之光”?如果摘金夺银就被称“台湾之光”,以逢中必反的标准,岂不是“台独”陷入了自我错乱中。
正因为台湾一些人时刻想以赛谋独,当年东奥时,一位艺人用“国手”称呼台湾运动员才引起争议,重点根本不在当事人是有心还是无意,而是 “国手”一词早就被“台独”污名化,才引起大陆网友的批评与不满。
遗憾的是,个别舆论不谴责岛内日益去中国化的现状,反而还把大陆网友称为民粹,在岛内有人破坏两岸同胞感情时,他们无动于衷,但在大陆民众质疑“台独”时,这些人斥责群众却特别起劲。他们号称反独,却被动接受“台独”的情感勒索,美其名曰要维护两岸感情,可倒果为因的做法却真正伤害了祖国人民的情感。
但历史的讽刺在于,当他们站上道德制高点大放厥词不到一年,有位台湾速滑运动员黄郁婷因为在赛前训练穿上大陆队服被蓝绿同声责骂,成了全台公敌,又因为拒不认错,只说大家场下都是好朋友,回到台湾就被台当局取消“国手”资格。面对这一幕,不知当初那些批判大陆网友的理中客们作何感想?相较“台独”见缝插针,个别舆论刀刃内向则更令人感到一丝凉意与悲哀。
还好黄郁婷证明了,不“台独”就当不了“国手”,她用自己的遭遇意外还给了大陆网友公道,但这个公道本不该由她来还!
郭台铭再做重大宣誓,蓝营能否终结“果冻之乱”
从李敖书房收藏谈一位台湾“外交官”的民国残梦
国民党全代会落幕,“换侯”之乱并未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