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家李敖生前位于台北市敦化南路1段的书房内,有件特别的收藏,是从非洲带来的象牙雕,上面雕有一组象群,大象咬住小象,依次排列,精美且具有现代感,象牙雕的下面又安放着古朴的中式底座,这是前台湾驻南非“大使”杨西昆先生所赠。
1992年1月10日,李敖在随笔中写下了,“杨西昆下午来坐,他送我从非洲带来的整只象牙,上雕群象,由大到小,首尾衔接,极有风味。”
杨西昆祖籍江苏,1910年出生,北大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他曾在西南联大任教,1948年出任驻联合国代表团专门委员,1952年至1955年担任联合国托管理事会西非访问团委员,外交资历丰富。
那一年,他卸下南非“大使”一职来看望老友李敖,送来了这件象牙收藏。二人相识早在1960年代,当年杨西昆看到李敖写的《蒋廷黻选集》序,大为激赏,透过李敖在台大的老师,他的北大同窗吴相湘引荐,相约在家中吃饭。
25年过去了,80岁的杨西昆退休后成为国策顾问,兼无酬代台外事部门主持外交人员讲习所。杨西昆一直佩服李敖,过去他在政府部门是暗地里佩服,现在则正大光明。在那四分之一的世纪里,除了把这份敬佩埋在心底,台面上的杨西昆为了保住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更是拼尽全力苦苦地支撑危局。
1960年代的联合国是两岸外事角力的主战场,杨西昆在台外事部门非洲司长任内,非洲42个国家当中,有22个国家跟台湾有“邦交”,面对当时非洲国家陆续脱离联合国托管独立,由于美国在非洲没有领地,因此鼓励台湾到当地推展农业合作。在杨西昆的带领下,台湾的农耕队一步一步与非洲新兴国家建立起伙伴关系。
为了和非洲人搏感情,杨西昆对台湾来的农耕队工作人员说,“你们没有办公厅,你们的办公厅就在田里。”李敖后来形容,这句话有力且动人。杨西昆告诉他,那时各地奔波,由于非洲当地高温炎热,午餐时打开的饭盒里都已生蛆,在台湾没有能力进行金援的年代,杨西昆的“努力”让蒋氏政权在联合国续命了22年,他也留下了“非洲先生”的名号。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美国与台湾“断交”时,杨西昆衔命赴美,他先去看望了蒋宋美龄,但后者告诉他不要回去了,台湾完蛋了。杨西昆极力游说美国的参众两院议员,搞出了《台湾关系法》,算是替台当局暂时稳住局面。
他在外事部门一路做次长,直到最后做了驻南非“大使”,出使十年。杨西昆生活勤俭,除了宴客时有大鱼大肉外,平常午、晚餐大多吃稀饭,配上二素一荤的小菜,甚至到了卖鲜花的摊子,也要跟当地小贩杀价。
作为老一代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走过抗战的烽火岁月,杨西昆的一切努力与抱负,出发点都是为爱国。然而,在两岸的大气候上,他却成了阻碍中国统一的无数人中的一员,成了在这个“中华/民国”招牌底下迷失的一份子。这些人绝不认为自己不爱国, 但他们做孽子孤臣,打拼效忠,最后的目标却和昔日理想背道而驰,甚至变成大梦一场。杨西昆从南非“大使”卸任几年后,曼德拉政府与台“断交”,如今台湾在非洲的“友邦”只剩斯威士兰,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也不会有多少人记得这位曾经的“非洲先生”。
2000年1月,杨西昆辞世,时年90岁,死在了国民党即将丢掉50年执政权的数月前,如何评价他的一生,不妨用李敖当年与杨西昆的一段往事作结尾。
1994年,在台北市长竞选的头天晚上,李敖与杨西昆夫妇聚餐,杨的夫人说,明天我们全大楼(国民党党员)的票都会投给新党,李敖感动,转头问杨“大使”,以你的身份、你的清望,如果你勇敢脱离国民党,像许历农一样,多么有勇气,多么有号召力,虽然他是军人,你杨西昆是文人,同样有号召力。杨“大使”笑笑说,我不方便。
李敖后来回忆,这就是一个人的选择关口,有的人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的人只能到百尺竿头为止。“卿本佳人,奈何从贼,负隅顽抗,阻碍统一”。这段李敖的十六字评价,是对曾经的“非洲先生”最贴切的注解,也是对杨西昆一生成败最好的总结。
国民党全代会落幕,“换侯”之乱并未平息
凯道万人集结,反民进党的就不“台独”了吗
张亚中呼吁重启初选,终结蓝营“换侯”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