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呼吁重启初选,终结蓝营“换侯”之乱?


国民党2024参选人侯友宜最近民调低迷引发支持者焦虑,针对“换侯”声浪不断,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7月14日发出声明,建议参选人侯友宜可主动要求“重启党内初选”,党内任何人均可参加,可展现其大格局,勇于面对挑战的勇气,如果赢得初选,任何人均应立即闭嘴,全力挺侯。
张亚中表示,这也是他在三、四个月前想当面向侯友宜的建言,想提醒侯友宜小心不要成为征召制度的受害者,党主席选择便宜行事,但当事人要千万谨慎,不宜盲从。政治固然需要有理想有目标,但是实力仍是重要因素。
1
张亚中或许认为,依靠制度能平息当下的“换侯之乱”,也能让郭台铭参与后愿赌服输。然而,用侯友宜现在的民调去重新评估几个月前国民党作出的征召决定未必公允。此前除了张极力要求初选,让侯出战2024几乎是蓝营共识,当时张的呼吁并未掀起波澜。虽然张亚中对论述充满信心,但即使重启初选也是看谁更有赢的可能,而不是谁更会演讲,相对书生意气,这是政治最现实的一面。
何况,办了初选就没纷扰吗?2020年郭台铭是完整地参与了国民党初选全过程,有造势也有政见发表会,但选输后照样翻桌,不只没有愿赌服输反而负气出走,还把国民党痛骂一顿。事实证明,参与者如果缺乏契约精神,再完备的制度也会被鸡蛋里挑骨头。

更何况,征召相对初选而言,何尝不是制度的一种?侯友宜之所以民调受挫,很大原因在于党主席朱立伦“引郭入室”,让原本没有党员身份,四年前对党反戈一击者加入到征召过程中,这本身就是对征召初衷的破坏。并不是朱立伦便宜行事,而是他给原本简单的程序埋下了复杂的因子,也让侯友宜失去了一鼓作气的先机。
2
联想到四年前,韩国瑜从初选胜出倒是无可争议,可是他在选举过程中,也没有因为制度的保障弥平初选的裂痕,不时还要面对来自蓝营政论名嘴或党内其他阵营的攻击。更不要说,还有一些国民党籍地方县市长对韩基本是作壁上观的态度,全然忽视了他们之所以顺利连任,是韩国瑜在九合一时成功压制了民进党打出的“主权牌”。
按理说,韩国瑜透过初选胜出也最符合程序正义,结果他选输后一群人又开始念叨他落跑选“总统”,伤害了高雄人民的感情,很多蓝营支持者甚至也对他不谅解,但一年前把韩国瑜捧上神坛的几乎是同一批人。
归根结底,是选输了,一切都成了问题。同理,今天侯友宜的困境也无关程序,而是因为他的民调垫底,人嘴两张皮,过去的优势现在全被视为劣势,以至曾是党内共识的征召也变为罪状。
3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很多蓝营支持者不能面对国民党早已不是一个泱泱大党,无论从组织、资源,选民结构各个方面,它在与民进党的抗衡中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定位为中型在野党更符合当前的政治现实。蓝营支持者对于侯友宜的不满,很大程度就源自他们对国民党的定位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
今年一月,根据亲绿的民调机构台湾“民意基金会”政党支持倾向调查,25.1%民众支持国民党,24.7%支持民进党,17.7%支持民众党,4.5%支持“时代力量”,2.5%台湾基进党。当时台湾“民意基金会”分析表示,2022年岛内基层公职人员选举后,国民党政党支持度一举超越民进党,回到阔别已久的第一大党宝座。这则新闻,曾被不少两岸媒体转载。
虽然有舆论将这份民调解读为国民党重回第一,但非蓝政党总体而言已经是岛内稳定多数,这些政党在统独光谱中,全部处于中间偏独或极独的区间。(台湾“民意基金会”)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排在国民党之后的政党,全部是岛内的非蓝势力,这些政党在台湾的统独光谱中,通通处于中间偏独和极独的区间,将这些政党的支持度相加,所谓重回第一的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治版图中已经沦为稳定的少数。
尤其当墨绿出身的柯文哲披上白皮就想要瓜分蓝绿选票成为“非赖共主”,国民党“非绿大联盟”的假设,完全是在回避岛内的政治现实。这样的蓝白合如果成局,也只是“非赖力量”的整合,只能证明国民党被进一步染绿。
因为要为失败找个理由,现在蓝营内部才有了各种指点江山的声音,才会盲目地认为形势一片大好只是候选人不给力才拖垮选情,这种倒果为因、父子骑驴的思维不改变,国民党只会纷扰不断,侯友宜的民调恐怕也会继续垫底儿。
郭台铭怒斥蓝营高层,金溥聪挥刀难止国民党分裂
“太监说”惹议,柯文哲翘起“台独”尾巴
换侯拔朱?国民党的2024又乱成一锅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