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创办人郭台铭近来勤走基层,7月起还将举办三场大型造势活动,直逼国民党参选人侯友宜。挺郭势力暗中推波助澜,私下集结地方派系与议长系统,酝酿未来独立参选联署。由于侯友宜民调始终低迷,蓝委郑丽文在政论节目率先开炮,“换侯”声音也浮上台面,甚至还传出有人打算在723全代会当天发动联署,同时剑指党主席朱立伦,借机逼宫。
国民党早前祭出“柯文哲条款”,不允许党内小鸡接受他党参选人站台,目的是帮侯友宜稳定选情,但对郭台铭在地方为蓝营助选,加速侯被边缘化,却又网开一面给予高度尊重。党内有人提出“换侯”,高层又称是破坏团结甚至要以党纪开铡,对比蓝委陈玉珍在国民党宣布征召侯友宜后仍然挺郭,公开质疑征召规则也没受到责难,国民党的党纪标准令人迷惑。
1
四年前,在韩国瑜初选胜出后,单单一个郭台铭选输又掀桌,就把国民党搞得六神无主。当初火速确认郭的党员资格让他加入初选战局,后来郭不认输受到批评,脱党后又怒批国民党,他最终放弃独立参选又被国民党再度肯定,一来二去对蓝营选情的冲击已无可挽回。
四年后,国民党要应对的已不单是郭台铭,由于侯友宜被征召后声势无法拉抬,直接影响蓝营参选人在地方的选情,虽然有些人未必是挺郭派,但为避免国民党继续失血同样呼吁改弦更张,甚至提出国民党要再办初选,将侯友宜、郭台铭和其他有意愿者通通纳入。现在国民党亟待要平息的是挺郭,换侯,保侯乃至拔朱的各种声音,还要防止部分蓝营选票进一步流失转向柯文哲,形势比四年前更为诡谲复杂。
持平而论,在去年九合一选举后,侯友宜的民调在蓝营内部领先并无争议,他并不鲜明的政党色彩当初还被不少评论者视为优势,但征召后民调起不来,原来一些人口中的优势又变成劣势。
有人称侯的两岸立场不明,但国民党党内在2016、2020两度败选后,“九二共识”一度被部分青壮派视为选举包袱,恐怕这不只是个人问题,而是国民党不敢拂逆岛内高涨的“台独”意识。
有人称侯友宜挺韩不力,但当初对韩国瑜作壁上观者何止他一人,从把郭台铭推上前台到郭初选落败又掀桌,蓝营中的“黑韩”名嘴不胜枚举,甚至连马系子弟兵与韩粉都有过隔空互呛,整场选战韩国瑜也没有得到国民党全力相挺,如果检讨败选“战犯”,当初台面下运作“挺郭卡韩”的力量首当其冲。
至于这次的提名程序,侯友宜是最强母鸡此前是蓝营共识,为避免四年前的初选分裂,采征召为身在新北的他解套也被党内普遍认可。而原本并没有党员身份,年初称要有意代表国民党出战的郭台铭,释放出相关讯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在4月后突然开始一连串造势活动,挺郭势力也开始积极运作,这是蓝营分裂,也是侯友宜声望下跌的开始。
试想,如果没有高层的允诺,不可能出现“郭侯对决”的一幕,这完全颠覆了国民党当初决定征召的初衷,由于郭台铭半路杀出,导致部分深蓝因为省籍因素转而挺郭,这些人当年骂郭最凶,现今前倨后恭,让侯友宜失去统领全党一鼓作气的先机,这也是造成他支持度受挫的重要原因。
2
但上述问题只是战术层面的讨论,对侯友宜失望背后,折射更是国民党在去年地方选举后对岛内形势的判断错误。
正因为很多蓝营人士盲目认为民意发生深刻转变,可以靠诉求“讨厌民进党”摧枯拉朽赢得大选胜利,才认为现在是侯拖垮了国民党看似乐观的选情,他们却忽视到了大选层级,国民党其实未必有能力去压制民进党打出的“统独”牌。
即便是去年九合一,所谓“抗中保台”失效的结论也有待商榷。当为竞选连任的国民党籍台中市长卢秀燕,面对媒体公然声称,“抗中保台是每一个民众、每一位首长,是'中央'和地方首长的共同责任,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政党的专属权利,也不应该用此来操弄选举。”
可见,蓝营的县市长并不是挑战相关主张,而是以同质化竞争试图让“抗中保台”脱离选战,当每一个蓝营县市长都在说“绿能我不能”,他们矛头指向的是民进党对相关议题的垄断,当“抗中保台”从选战议题变成检视各阵营候选人的参选前提,这是民进党支持者的“亡国感”没有在地方选举中被彻底激发的根源,而候选人个人特质则成了左右选战结果的关键。
到了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政党轮替意味着民进党失去两岸路线的主导权,相较地方选举“主权”议题比重有限,本来就更容易唤起绿营支持者的危机意识,这也是号称务实的“台独”工作者赖清德民调始终高居第一的关键。
立场亲蓝的政论名嘴固然可以说赖的支持率已经到了天花板,可是被他们形容把台湾带向兵凶战危、民不聊生的政党的候选人在同温层取暖就能稳居第一,这个结果难道还不足以让蓝营尴尬?
蓝营人士固然可以自我安慰说,四年前蔡英文的胜利是民进党操作香港“反送中”和“一国两制”相关议题的结果。然而,没有对大陆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敌意,相关议题又如何能被利用进行政治操作,在岛内激发出所谓的“亡国感”?
这更加说明了国民党在如今蓝绿版图中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那侯友宜民调所投射不过是蓝营当下面临是真实处境。而蓝营人士对于局势的判断和实际情况的落差,造成了他们对侯友宜近来表现的不满。而只要民调无法拉抬,代表国民党参选的侯友宜无论如何调整都会动辄得咎,而他所扮演的也只是承担国民党又一次挫败的替罪羊角色。
3
至于部分国民党人士望眼欲穿的蓝白合,“非绿大联盟”如今更似幻影,作为墨绿出身的柯文哲从来没有挑战过民进党的“台独”主张,他所谓的统独是假议题,本质上与蓝营人士提出的“战争与和平”的抉择一样,都是在回避“统独”矛盾是当前两岸的主要矛盾,这种鸵鸟心态无助于把台湾带向真正的和平,反而是用超然立场变相地替岛内分裂势力除罪。当台湾民众党诉求是比民进党更有道德标准的本土政党的形象,所谓蓝白合即使成局也至多称为 “非赖大联盟”,哪怕下架民进党,也未必能代表台湾真正变天。
15年前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是1996年直选以来,首度没有出现在大陆出生的候选人(1996郝柏村、2000宋楚瑜,2004宋任副手),而2024年赖柯侯三组人选皆为本省籍,(2008马英九、2016朱立伦、2020韩国瑜皆为外省籍),连与大陆稍有渊源的外省第二代都基本远离了舞台的中心,当这些人在岛内普遍失去了政治影响力,再将他们赋予“统”的象征,在内容上实际是空洞的。
与此同时,将民进党上台前的政权一律视为外来政权,并以漠视美国在区域的霸权构造为前提,经由岛内选举建立起来的所谓“台湾主体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愈发为今后的两岸增添更多变数与挑战,它对岛内民众家国意识造成的影响,也远比时下乱成一锅粥,已走到浪花尽头的国民党的未来更值得引起关注。
马英九重申“一国两区”能否因应台独挑战
侯友宜民调垫底都是“台独”造的假?
反“黑箱”不反服贸?柯文哲湮灭“台独”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