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针对民进党议员就两岸问题的质疑,新北市长侯友宜在市政总质询时表示, “台独”没有法律根据,他反对“台独”。英系议员追问,马英九在希腊批评蔡英文的两岸互不隶属,是否应取消礼遇,侯友宜则回应,只要是符合法律规定,都应给予保障,一切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有媒体认为,侯友宜明确反独立场是在向蓝营选民交心,证明自己并非“蓝皮绿骨”,但这种解读是对岛内现状的极度陌生。
首先,“蓝皮绿骨”一词是在蓝营内部不同阵营矛盾中出现的,涉及一部分人对另一批人政治忠诚度的质疑,并不牵扯两岸立场。比如,在展现国民党本土化的强烈意志时,作为曾经的台湾民意机构负责人,王金平远远没有马英九激越。当年马王之争,造成二人心结的也非统独问题,但马英九却被部分深蓝奉为共主,假如“蓝皮绿骨”才算“台独”,正蓝难道就支持统一?这种解读是把国民党内部矛盾扩大引申为统独之辩,反而间接地美化了质疑王金平、侯友宜一方的两岸立场,更加偏离了实际情况,因为双方并没有本质区别。
事实上,侯友宜的表态就是国民党一直以来的设定立场,但这个反“独”宣誓,恐怕已不能因应岛内分裂势力急速膨胀的现况。
侯友宜说,“台独”是没有法律根据的,但是主张分裂的民进党却在不容许“台独”的岛内法律之下存在了37年,并且越来越发展壮大,从当年的微弱力量到取得执政权,如果“台独”从来都没有睡大觉,只能说明侯友宜所谈到的“法”在台湾已经失去强制力的保障,民进党才得以无法无天。
前不久,针对蓝营人士称根据两岸现行法律,两岸关系是“一国两区”,前民进党籍“立委”沈富雄认为,大陆的法律是国家意志的展现,而台湾所谓的“一中宪法”与岛内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存在落差,民进党是迫于现状才不敢更动,双方的法律不能等量齐观。
沈富雄这番话,当然不是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却客观道出岛内分裂势力没有走向“正名制宪”是靠大陆的反分裂意志,他意外成了部分蓝营人士的照妖镜。若没有梧桐压力,民进党才不要“中华/民国”的招牌,当用失去强制力保障的法律称“台独”没有根据,这样的反“独”,对“台独”在岛内的实际运作不会产生任何撼动。
另一方面,面对蔡英文以“维持现状”包装,采行李登辉的“实质台独”路线,当这种在形式上淡化“台独”色彩,不必宣布法理“台独”的主张在民进党内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更加证明分离主义的目标已经从“台独”向“独台”转化。如果蓝营面对此趋势继续掩耳盗铃,只将“台独”的内涵窄化为所谓的“正名制宪”,反独势必走向空洞化。
即便最近一段时间,台湾内部不乏有人提出关于战争与和平如何抉择的思考,也不乏有人大力批判“台独”激进路线的声音,但这些现象其实正是“独台”理论日益成为主流的结果。因为占据上述理论舞台中心的是吕秀莲、柯文哲等人,根本没有统派的位置,而这些人和他们在岛内批判的对象一样,无一例外都是将统一视为对台湾的“并/吞”。而那些过去为人熟知的外省第二代国民党政治人物,基本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对年轻一代影响有限,再把他们视为“统”或反“独”的标志,也同样是空洞的。
可以说,台湾至今仍处在借“中华/民国”的外壳形成的“特殊两国论”的阴影之下,在继承李登辉“独台”理论的衣钵上早已超越蓝绿分际,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分离主义特征的改变,即使传统的法理“台独”主张走向终点,可能是新一轮危机与困局的起点,这也正是未来两岸关系真正的挑战。面对岛内政治人物的反独主张不必过度贬低,但更应保持一份冷静与警觉。
朱立伦遭党内炮轰,蓝营“立委”初选再起内讧
扮狐狸忽悠大陆?当独台“疑美论”与台独合流
不想统一只求避战,赵少康“惦记”起了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