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则“意味深长”的新闻引起不少讨论,某位台商代表与相关人士座谈时提议,2024年选举前大陆应该尽量少提“两岸必然统一”,可以多讲讲两岸统一后的好处,例如“你的生活会不会变,你的财产会不会变?”让台湾民众明白,两岸统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1
从岛内的现实环境分析,这位台商代表的目的,或是为了压缩民进党操弄“统独牌”的空间,防止两岸和平主张被污名化,不失为一种选战策略。
其实,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台湾也不乏认为统一“只能做不能说”的声音,甚至有人将此称为“行而不宣”。但实际情况是,岛内四年内会有两次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间还夹着“九合一”地方选举。当每次选后都是下一次选前,若以此理由搁置“统独”,那相关议题必然是被无限期的永远搁置。
就像国民党在2008年为了迎合本土民意,候选人提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的主张,即便蓝营拿下765万票早已打破省籍的壁垒,但执政后也并没有恢复在扁时代终止运作的“国统会”与“国统纲领”,反而当选者因背负外省原罪,主张“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积极向本土化路线靠拢。
因此,认为选前“少谈统一”就可以应对民进党的“台独”论述,这种思考从根本上是回避统独问题的鸵鸟心态。
2
至于新闻提到的“两岸统一后的好处”,在回答此问题前,何妨反问一句,即使今天两岸尚未实现统一,四十年来,国家给予台湾同胞的照顾、投入的人力与物力、各项给惠让利政策源源不断的出台,这样的关怀与付出,岛内社会也不应视为不见,甚至把善意看成理所应当进而予取予求。因为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如果不是为了谋求统一,难道是希望延续分裂?
呼吁两岸必然统一,对中国人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何以在岛内却变成了“大逆不道”,真正的原因并不是物质问题,而是台湾社会对于统独的态度、对于“一个中国”的认知,决定了岛内民众会如何看待大陆给予的善意与好处。
平心而论,ECFA也是大陆主动给予的让利,但当年签订之初如何经历一波三折,甚至蔡英文还将此污蔑为“糖衣毒药”,往事并不如烟。而这些好处反应在数据上,难道不是真金白银?还有两岸服贸协议,如果岛内民众领受理解了大陆的关怀,如何能让一场所谓的“太阳花”学运,就此摧毁两岸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成果?连马英九卸任后都承认,这些闹事者是让台湾经济停滞不前的罪人。
可见,一切问题并非大陆给予的好处不够,而在于岛内社会能否先破除“反中拒统”的心理障碍,否则,任何基于同胞之情的善意,在完成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复归之前,都可能因为“台独”势力的操弄破坏,被曲解为“阴谋并吞”的恶意。
显然,这位台商代表在论证好处与统一的因果关系时,没有对起决定作用的身份认同问题作出深刻的理解与思辨。扪心自问,当年对峙隔绝的时代,台湾都尚有强烈的中国人意识,现今让利交流部分人反而把大陆当成“敌/国”。“去中国化”教育导致的认同扭曲,责任不能,更不该由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大陆来承担。
3
更需指出,岛内如何认知统一后带来的福祉,祖国持续善意的外因要发挥促进作用,离不开台湾在国家认同乃至统一问题上与大陆相向而行的内因配合,如果对当前岛内的舆论环境、政治环境不作出批判反思,进而一味地要求大陆理解这一认同扭曲的现状,在此认知下,不仅内因无法发挥正面作用,反而还会因为分裂势力的破坏,侵蚀抵消外部因素的积极影响。这也是两岸交流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的更深层次原因。
而如果没有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如果违背了中华民族的根本与长远利益,处于长期内战分裂状态下追求的个人福祉,又当靠什么来永续保障?
“国家统一是台湾前途所在、台湾同胞福祉所系”,这一点,大陆早有言在先。但这却是岛内部分人士不愿认真思考、始终躲闪的问题。正因如此,他们才不认为两岸关系应首重民族大义,对于“少谈必然统一,多说说统一后的好处”,才不觉得这样的话到底有何问题。这种功利化的心理状态,才是影响两岸关系持续深化、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真正阻碍,有赖岛内社会扬弃傲慢与偏见,补上面对大陆学会平等尊重的一课!
他在大陆踢出一脚,让人想起那个日本鬼子
马英九赴欧报告大陆行,替国民党传达何种讯息?
芯费大战落幕,蓝营世代交替背后的“台独”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