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大陆踢出一脚,让人想起那个日本鬼子


马英九为期十二天的祭祖行结束,两岸舆论也告别了多日喧嚣,只是参访成员中某教授踢出的一脚,至今仍留给外界无限的思考。
作为随团成员,他回台后在脸书晒出照片,作出脚踢姿势,配文是,……“反攻/大陆”,拍照后才发现有人。
短短几个字,流露出俏皮与得意。其实,照片中的车辆也是在保障包括他在内的参访团团员的行程安全,却被当事人挑战。
这个动作,也踢出了岛内部分人面对两岸关系的心态。
以前蒋介石说 “一年反攻,三年成功”,喊来喊去,国民党却江河日下。
如今有些人在台湾不喊,反而到大陆,面对同胞的尊重与善意,昔日“敌情”意识、反G偏见又从心底迸发出来。
对此现象,台湾作家陈映真早在三十年前已有犀利地观察,他在《“戡乱”意识形态的内化》一文中曾写道:
台湾绝大多数的报社编辑、主笔,记者等言论工作者,立场无论朝野,对中G和大陆社会却一样充满了根深蒂固地,自觉不自觉的猜忌,敌意、骄傲自大,歧视甚至是鄙视。解严以来,没有一家台湾报纸对大陆事务开始做比较客观、深入的研究,用比较实事求是,理性,公平的态度,.....打破内战观点,去认识和报道大陆事务。正相反,官方立场报道固无论已,号称民间大报,依然不改老调,号称思想开放的年轻记者,一到大陆,长期教育的敌情意识自然发动,反G偏见油然而生,至于立场鲜明的“台独”报刊,早已取代国民党的党、军报刊,负起激烈的反G、反华、反统一、反民族这些超标准的内战、冷战言论工作的大任了。
这位随行教授的心境,应该不出陈映真笔下的这段文字,只是太过洋洋得意以至忘了礼貌与规矩,因外露而暴露。
事实上,五年前,台湾地区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有一个日本右翼分子藤井实彦跑到台南脚踢慰安妇铜像,引起岛内网友不满。
事后,此人的解释竟是“脚麻做伸展动作”,这更加让台湾社会义愤填膺。
国民党“立委”发动多位妇女代表,严厉谴责日本,疾呼“台湾愤怒、日本道歉”。

甚至连当时的民进党台南市长参选人黄伟哲也认为,慰安妇议题当局必须立场坚定,这是日本对不起台湾。
虽然两起事件发生的背景不尽相同,但流露出的心理状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只不过,前者是妄图用昔日殖民地“次等公民”的视角看台湾,后者是用“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对大陆。
当祖国不断释出善意,展现推动两岸交流的诚意,作为此次随团成员更不该作此动作,让有识之士增进两岸情感融合的努力蒙尘。
更让人不齿的是岛内一些人的反应,他们说发文晒照片是言论自由,可是,大陆网友的批判,何尝不是言论自由。
这种只许“台独”防火,不准统一点灯的双标,也照尽一小撮人的扭曲心理。
面对挞伐声音接踵而至,当事教授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删除了原有贴文,发布了一则道歉贴文。
他表示,或许是这些天来太开心,与陪伴、保护他们的相关人员们也都相处愉快,所以返老还童,作了个很不庄重的行动。这是屁孩的行为,的确不适合。
他请大陆与台湾的朋友,不要因为这件贴文事件,反而增加不必要的对立。两岸相处,贵在相互体谅,希望大陆朋友多体谅台湾人的情绪,他也该更加理解大陆朋友对这几张照片的被冒犯感。
当事人在最后说,“我作为一个学者教授,更不该学小孩淘气装可爱,我会深切反省。”
然而,若不是被起底,会有删文道歉?何况,什么该做不该做,为人师表岂能以屁孩行为片言带过?
当岛内要求大陆倾听台湾民意之时,对于大陆人民的心声,今后是否也该拿出更谦卑的心态面对?
要知道,理解二字从来都是相互的。但愿从道歉开始,能给他带来些许省思。
不过,没有因为这一脚,看到某总编辑也伸出一脚,发表长篇大论。他没有奔向道德高地,对网友喊话,也没有再义务担任马办发言人,要求大陆民众理解岛内逢中必反的舆论环境,实属万幸。
柯文哲访美揭“统独”底牌,不再遮掩墨绿本色?
马英九大陆行证明,“仇台”是蓝绿对统一抹黑
杨虎城与戴公祠的血祭,73年后与马英九擦身而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