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网友对马英九太挑剔?老胡躲闪的两岸真相



马英九先生这几天的大陆行引起高度关注,相关新闻自然也逃不出老胡的眼目,针对部分网友对马英九此行提出一些看法,例如只谈和平不谈统一,再如在一些场合提到“中华民国”。
老胡称,这些评论生硬,对马英九的要求过严了。这种不顾对方所处环境,要求对方说话用词和大陆这边一样,这是一个思维误区,……马英九在大陆的一举一动都被岛内社会关注着......与外界打交道也要重视有容乃大......
文章中又说,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对马英九好恶的权利,大陆舆论夹着一些对马英九此访的微词,实属正常。
1
不过,既然老胡认为是正常表达,想必也相信这些声音不违背大政方针,难道非得和他一致才算理性中道?这种专断排他的逻辑,一点也不有容乃大。
其实,如果国民党在执政时能够坚定捍卫“一个中国”,敢于拂逆高涨的台湾主体意识,不必处处拿香跟拜,岛内不会出现这种认同扭曲的环境,也不该存在这种环境,马英九这次大陆行会更加心无挂碍。
老胡过去也曾喊话民进党,“如果不想让台湾割据政权走入倒计时,那就悠着点把尾巴藏好”。“祝愿台湾人民能继续安稳悠长的'小确幸',永远不被因TD引发的战争打断。”
可见,他是默认了这个积非成是的结果,把长期分治分裂的两岸现状,视为存在即合理,转而同情理解这个环境。
但深谋远虑的胡主编从来不多问一句,为何会产生这种情况,是谁一手造成的?不对分裂者兴师问罪,却要教育大陆民众理解这个分裂现状,胡主编的世界里,只就一个现象来论证另一个现象,永远没有答案。
这根本无关包容团结,而是对统独问题回避躲闪。被胡主编批评的大陆网友,反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实质。

2
老胡有容乃大的可议之处还在于,当他呼唤理性时,除了用严苛的圣人尺度要求祖国网友,他从未用一致的标准谴责岛内社会各种对大陆的不公平现象。
比如,在台湾疫情爆发时,大陆善意遭到台当局冷漠回应,他把网友的不满称为个性化和情绪化的表达,称作极大压缩国家在战略上投子布局的空间,却不能正视这些声音背后,也反映了多数人经过理性思辨,对岛内日益趋独现状的担忧。
当他可以循循善诱地奉劝民进党,却不愿意用同样的态度,同样的高度,去疏导安抚来自内部的声音,并且不由分说,将其归于民粹。这反而是顺应了岛内一些人评断两岸事务“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态度。
当老胡把这些声音推向对立面的时候,自己则站到了永远光辉正确的一端。
以胡主编所言,因为马英九回到岛内要面临现实环境,所以对他不要苛责,但这个现实的舆论环境,是将两岸统一扭曲为“并吞侵略”的环境。
是否为了迎合这股社会氛围,让马英九回去有更大的回旋空间,我们也要配合岛内的选举舆论,也要在解放军飞越海峡中线乃至统一问题上作出退让,才算包容,才是最大程度压缩TD的空间?
恐怕这不是有容乃大,而是画地为牢,胡主编想必也不敢认同这样的观点,可这种倒果为因的逻辑,却和他批评大陆网友的方式如出一辙。
更何况,按照马英九的两岸主张,统一问题根本没有诉诸武力的选项,那胡主编过去说的“TD政权末日”“台海开战在即”,是否也是不利于团结的梧桐声音,比起说教网友,是否更该反求诸己?

3
事实上,胡主编代表的正是两岸舆论场的一种现象,当部分人把 TD之路走不通寄望于岛内社会自发自觉的醒悟之时,在高举道德大旗的背后,他们巧妙地回避了统独矛盾的本质,也掩饰了自身对于在解决台湾问题方法论上的一筹莫展。
正因为不知应该如何,才会提出千万条不应该的理由,而这种躲闪让统独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回避矛盾反而是让彼此的矛盾更加尖锐,当保持战略定力变成模糊战略焦点,也让未来实现统一之路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
归根结底,并不是网友对马英九太挑剔,而是老胡常拿出圣人标准对大陆民众太苛责,如果这些倒果为因的言论出自岛内媒体或政治人物,倒不难理解,但来自曾喊出要让分裂者瑟瑟发抖的胡主编,不知道的还以为作者是马英九基金会的发言人。
也罢,“两岸一家亲都是中国人”,正如老胡说的,有容乃大,今后他面对不同观点的网友,希望也能如此,立场可以参差,但标准应该一致。
马英九重申“一国两区”,台独走向朝野合流
马英九的《最后一课》与两岸统一的距离
马英九的回乡祭祖路为何一等36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