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马英九和四位姐妹终于回到湖南湘潭老家,在祖父马立安的坟前,马英九伫立良久。之后他和家人按照当地的仪式祭拜了祖先,用湖南话报告子孙在台开枝散叶学有所成的近况,讲到动情处,一度哽咽频频拭泪。
接受媒体采访时,马英九说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今天得偿夙愿,那一刻的他爱乡爱土,非常“中国”。
不少村民一早就在沿路上等候围观,车队抵达时燃放鞭炮夹道欢迎,没有人把从台湾来的子弟当外人,更加证明两岸同根同源,就是一家人。
1
五天前,在桃园机场,马英九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到中国大陆访问,“事实上在我37岁时,在政府里就负责处理两岸事务,我今年73岁,等了36年才有机会到大陆访问,的确是久了一点,但我很高兴能去”。
36年前,还是蒋经国秘书的马英九曾向长官报告,“立委”质询时希望能让老兵回乡,蒋经国明白再也挡不住这条路,他让马英九去找当时的 “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商讨,这项研究工作被马英九规划为“颍考专案”,取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成为他负责两岸事务的起点。
再后来,从“研考会”主委、“国统会”研究委员、台当局法务部门负责人再到转任行政部门政务委员,马英九的仕途之路扶摇直上,但也因为担任公职,他无法到大陆。
直到1997年,他辞官隐退担任政大教授时,回乡祭祖已不受台当局的法令限制,中国人的慎终追远之路,26年前就可以走完。
但当时的岛内已经有了一股爱台湾的政治审查风,马英九成长在台湾、工作在台湾,明明就是台湾人,可有人不信,还要问他:“你到底是哪里人”,才安心。
他要参选台北市市长,当李登辉举起他的双手,给他贴上“新台湾人”的标签时,即便他讲了,这些人的心仍不安,彼时的马英九停住了自己跨越海峡的脚步。
再后来,他两次出任台北市市长,也可以完成这条回家的路,可他又要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为了让不认同“中国人”的一群人再度安心,国民党在马英九担任党主席期间,曾刊登广告强调:“台湾未来有很多可能的选项,不论是统一、独立或维持现状,都必须由人民决定”。
2007年,在党章的修正案中,“统一”二字也被删除,改以“和平发展”代替。再后来,他在领导人任内听闻“国共都是中国军”也一度震怒。
马英九曾说,我烧成灰都是台湾人。他明明看《英烈千秋》会落泪,但是八年来,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却不想多谈。
在诸多利害的权衡之下,往复之间,马英九让这条回家路等到今天。
2
而真正阻隔他的,是岛内的政治氛围,是因为国民党选择要与民进党竞争本土认同,更是因为蓝绿都把台湾利益置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之外。
当那些尚有中国情怀的人又自外于14亿人的时候,虽然他们反对TD,但上限仅止于“亲美友日和中”,这个浮球难以飘至统一天空。
马英九等了36年的回家路,也是对岛内日益扭曲的国家认同的投射。
而亲美反G的思想基础,更决定了他们对大陆的认识和以及对两岸统一的态度。
他们希望剥离出一个“文化中国”对自己尚存的民族情怀聊以自况,但现实里面对TD在政治、文化、经济各领域无所不用其极的分裂祖国,这些人往往又抱持鸵鸟心态,极力回避统独问题的本质,更不能正视岛内高唱的“自由民主”背后根本是国家认同的是非问题。
事实上,文明的窃占也是窃占,优雅分裂照样是叛离,无论用何种手段与方式,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而言,都没有任何正当性。
但这些人面对积非成是的岛内现状,却把抗拒历史大势当成自己的择善固执。
总体而言,他们的“中国”认同远逊色于他们对“中华/民国”名号的坚持,当这个名号如今变成TD的遮羞布,因为不愿挺身而斗,也因为掩耳盗铃,这些人或扶同为恶,或随波逐流,或浑浑噩噩。
因为格局与视野,也因为种种的利益考量,客观上让TD势力得以在岛内不断壮大。
今天在祖父坟前,马英九回忆了父亲秉承爱乡爱国情怀,投身军旅参加抗战的往事,马英九说,这么多年来,他都谨遵家训。
马鹤凌先生逝世后,其骨灰瓮上之题字为:“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
马英九的回家路用了36年,但台湾回到祖国大家庭的路不该再等,除了避战谋和,更该坚持国家统一。
这是永保两岸和平的唯一之路,也是慎终追远的中国人真正的心灵归宿。
马英九呼吁倾听台湾民意,岛内可曾理解大陆的统一心声
马英九:两岸中国人,面对侵凌要勇敢抵抗
国民党研拟两岸新论述,要求大陆承认“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