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孙文学校校长张亚中受侨团邀请赴美展开20天巡回演讲,以“救党、救'国'、救两岸”为主题,提出两岸和平、结束敌对状态,持续弘扬孙文思想,推动两岸和合。
对于如何化解当前兵凶战危的两岸局势,提出以下四点:
一、认同九二共识;二、认同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三、不接受外国军队部署;四、仅为自卫而使用武力。
他称,大陆常说,“九二共识”是两岸的定海神针,台湾接受了定海神针,两岸需要打仗吗?大陆认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台湾人接受了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请问一下,两岸还要发生战争吗?大陆认为外国的政治力量不可以介入台湾,我们已经不接受外国的军队驻在台湾,不把台湾作为外国的前进基地,请问一下,两岸还需要发生战争吗?
问题是,正因为台当局不认同一个中国,才导致两岸“兵凶战危”,不能把认同“一个中国”的结果当成导正“台D”的方法。
而如果认同一个中国,“自卫”又是防谁?还是说妄想透过片面定义“分治不分裂”,让两岸现状固定化长期化,限缩祖国实现统一的手段?
事实上,要和平不是与大陆谈如何避战,而是应将矛头指向民进党和岛内形形色色的分裂势力。
1
台湾如要向祖国传达反对“台D”的讯号,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取缔民进党。
当年台湾的刑法100条明订,如果意图破坏国/体、窃据国/土,或以非法的方法变更国/宪、颠覆政府,而“着手实行”者,将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谋者则处无期徒刑。
如果算上戒严时期的特别法,《惩治叛乱条例》第2条第1项,也就是俗称的“2条1”,凡触犯刑法100条至104条罪者,处唯一死刑。
不可否认,这种以“叛乱”罪名进行严厉思想箝制的现象,压制了反对国民党的声音,但法律的强制性也让“台D”主张在岛内没有公开传播的可能。
直到1991年5月1日,台湾废止临时条款,终止“动员/戡乱”。
同年5月17日,立法机构废除定有唯一死刑的《惩治叛乱条例》,并在1992年完成刑法100条的修法。
自此,“台D”主张以所谓的“百分百言论自由”获得保障,分裂思想的传播随之“合法化”。
从更大的历史背景观察,这也是台当局的两岸政策从反攻大陆转向经营本土的妥协。
进入1990年代,当国民党不再宣称“维持全中国的代表性”,当“中华民国”的内涵和台湾逐步联结完成质变,在拒统保台的前提下,“台D”也就不再被当政者视为分裂“国/土”的威胁。
过去在一个中国内的两岸政治对立,随着所谓台湾主体意识的确立,被蓝绿共同扭曲为对台湾安全的威胁问题。
当岛内对“一个中国”的认同日趋疏离,台湾社会自下而上对于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已经严重偏离了一个中国框架的法律定位。
即使没有宣布“法理台D”,台当局不断勾结境外敌对势力的分裂行径,也早就不止于思想层面。
反观台湾的现行法律,却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手段来遏制。
尤其当“固有之领土疆域”“因应国家统一”等“宪法”中出现的字眼,已经变成形而上的概念。
一些蓝营政治人物常常提到的,“各表不会表成两中或一中一台,是'宪法'不容许的”,完全是昧于岛内的政治现实。
如果分裂行为在法律上都得不到约束,少数政治人物或某政党的反D言行又能有多少代表性呢?又能起到多少震慑作用呢?
难道提议放下屠刀,民进党及其支持者就会立地成佛?
如果台湾对于分离主义无能为力,又反对大陆遏制分裂,这样的避战,是保台,还是客观上助“独”呢?
2
在这次赴美巡回演讲之前,张先生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提到,大陆谈的“一国两制”指的是“统一后”的制度,统一前两岸应是个什么样的政治关系?目前并没有说清楚。
但造成此问题的明明是岛内的“台D”势力。
四十年来,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努力谋取两岸结束敌对状态,祖国的态度一直是开大门走大路,是台湾始终拒绝坐上谈判桌。
为了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大陆出台了多少惠台政策,台湾民众享受了多少比大陆同胞还丰厚的优待与照顾,而台湾面对大陆可曾给过一项?
这些为了实现“和平统一”的善意与努力,怎么能视而不见?
况且,如果台湾社会压根不愿面对“一个中国”,蓝绿极力扭曲抹黑“一国两制”,想必也不是为“一国一制”,拼命抵触“和平统一”,恐怕更不是求“武力统一”。
因此,并非大陆没有积极展开统一前的思考,而是岛内一些人不该用“统一的方法论”掩盖统独斗争才是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
至于以和平还是非和平的手段实现统一,不存在何为优先选择,一切取决于岛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取决于台当局向分裂道路脱缰狂奔还是悬崖勒马。
3
在形容两岸关系时,张亚中认为不能以香港类比,两岸关系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父子关系”,称国共关系在1949年后又成了各有“中央政府”。
由此引申出他的一国之内存在两个“对等政府”的结论。但这种说法既不合理也不现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取代了旧政权对全中国的统治权力,从国际法讲,是政府继承,而非国家继承。原来旧中国的残余势力占据台湾几十年,并形成了两岸分治的局面。
如果说国民党当局据台之初还以“中国唯一之代表”自居的话,经过70年多年的演变,随着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台当局已经是一个在台湾地区非主权性质的地方性政治实体。
毫无疑问,两岸民众是同胞兄弟,两岸的政党也可以平等对话,但这不等同台当局可以突破中国政府管辖的地方政府的地位,更不应与台湾民众作为14亿人中的一分子,享有的平等权益混为一谈。
两岸没有“父子关系”的问题,有的是“台D”分裂中国的问题。
还有的是,岛内一部分人明知分离主义的危害,但面对大陆时又要维护台湾主体意识,幻想凭主观意志或滔滔雄辩,就能绕过“台D”问题,重新诠释“一个中国”的谬误。
这样的的“统一方法论”,不只不是真正的统一方法,反而还让自身陷入了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中。
4
虽然张先生的口才便给时常让深蓝支持者热血沸腾,但细究他的主张,如“两岸权力实力虽然会有差异,但是位阶还是平等的”等观点,早在三四十年前,一些亲国民党的学者或谋士就已经在进行相关理论的探索。
1980年代初,“台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魏镛就首创“多体制国家”理论。
虽然不承认“两个中国”,但又主张两岸可以作为“政治实体”各自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虽然强调分裂是过渡,统一是目标,但又试图将统一问题与国家承认问题分开处理。
对等政治实体论为李登辉制造“两个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图文1998年台北市长选举,李高举马英九的双手。(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主张,为李登辉日后的“弹性外交”或“双重承认”埋下了伏笔。
在此背景下,1992年,台“国统会”经过讨论,对“一个中国”的涵义达成初步共识,称:
现阶段“中国主权虚悬或冻结”,“对于'一个中国'的定位,仍将采一个中国,两个地区,两个政治实体,在承认分裂状态下,以分裂国家各自代表的统辖区域为限,保持一定弹性,双方各说各话,但并不影响各自的立场。”
这已经将“一个中国”定义成为过去式与未来式。
所谓“以分裂国家各自代表的统辖区域为限”,就是试图否认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中国”的唯一代表。
当时李登辉“总T府”发言人邱进益甚至以个人名义主张两岸参考两德模式,签订“互不侵犯”协定。
此建议与对“一个中国”涵义所作的“重新解释”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已经把两岸作为“分裂国家”来看待。
从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作为看,从对等政治实体到重新解释“一个中国”的涵义,表面上回避了“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然而在实质上,是偏离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而滑向了“两个中国”。
几乎同一时间,台当局已经开始筹划所谓的“重返联合国”,上述理论显然是服务于这一政策实践的需要。
后续历史的发展更证明,“对等论”就是变相搞“台湾D立”或“实质台D”,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偏安求存与大陆长期抗衡。
时过境迁,再以两个“对等政府”重新诠释“一个中国”,这种否认大陆的中央政府代表一个中国的主张,是走回了国民党在李登辉时期的老路。
在抹杀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成果的同时,也无视几十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两岸内部的各种变化。
尤其当张亚中先生在早前台湾举行的“护宪保台”论坛上,将所谓“一中三宪” 概念延伸至“两岸三席”。据此理论,甚至有台湾驻教廷前“大使”投书岛内媒体,提出大陆在联合国应该主动提决议案,普遍性让台湾在“非政府性质”国际组织以“观察员”身份参与。
结合当下台湾岛内分离主义日盛的严峻现状,回想当年李登辉处心积虑用”一中未来式“包装,大搞变相”台D“的历史,不由得让外界对类似主张带给两岸关系的前景产生忧虑。
过往经验一次次的证明,“一国两对等政治实体”的主张,结果只能是以否定“一个中国”而得到体现,更是为搞“两个中国”制造舆论和提供理论依据。
张亚中的“统合论”并没有超越国民党当局在1990年代关于两岸政治定位的相关论述。
为反对民进党“台D”分裂,复辟李登辉时期的路线主张,恐怕不是什么突破,而是历史的倒退。
5
按照张先生的“统合”蓝图,两岸要透过融合发展,自然而然地用和平的方式推进达成统一。
远的不说,去年新冠疫情在岛内延烧时,民进党当局百般阻挠大陆疫苗入台,张先生向大陆方面要求在上海厦门香港设专区,让台人不需要隔离就能打疫苗。
首先,这违反了大陆对于疫苗接种的相关政策。
其次,面对民进党无所不用其极的抹黑,如果在这当中有人出现染疫,由此带来的政治风险,谁又去替祖国承担?大陆对于被“台D”无底线、无节操的羞辱、诋毁、谩骂还领教的少吗?
如果认同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何故又要希望被“特殊对待”呢?
所以,真正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更有赖台湾社会在面对两岸关系时,先放弃殖民地现代化和蒋经国时代经济起飞带来的优越感。
与其固守曾经的辉煌,不如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面对14亿同胞,面对两岸综合实力的今非昔比。
如果自觉不自觉的,既对大陆抱持根深蒂固的偏见,又要充分利用两岸体制差异享受特别优待,即使不谈高屋建瓴的主张,这样的心态不改,恐怕也会让两岸融合发展遭遇更多艰难与挑战。
6
就台湾内部来说,张亚中先生精神感召确实让不少深蓝支持者血脉喷张,心神摇荡。
当年提起李登辉咬牙切齿的一批人,随着选举的挫败与蓝军的式微,失去了目标与舞台。如今面对旧酒新装者的登高一呼,他们又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以至忘了彼时的国民党为何失天下,弹指间,让三十年前的往事尽如烟。
这种有病乱投医的表现不是勇气,折射的是因为迷失方向,内心深处的苦闷与挣扎。
当曾经的信仰已摇摇欲坠,安奉的招牌早就千疮百孔,绚烂的口号给了活在虚拟时空的他们一剂精神鸦片。
纵使背后涌动着无尽的历史暗流,但为了梦还要继续做下去,哪怕为他们许下的是一个幻灭的残梦,一个永远也叫不醒的迷梦……
不谈统一只谈让利?国民党面对大陆就剩“赖”
重新评价李登辉?国民党为何走不出“毒台”魔咒
国民党主席选举 张亚中“雄辩”背后涌动的历史暗流
文化“台独”渗进汉奸思路,龙应台刷出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