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不是当代版的“农夫与蛇”



  
根据台湾《联合报》日前发布的“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显示,受岛内舆论长期抹黑误导所致,七成民众对大陆ZF呈现较为负面观感,较去年增加四个百分点,创历次调查新高;有好印象者则和去年一样维持二成一,同为历次调查新低。
自2010年台湾《联合报》开始规划“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每年定期追踪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的看法,如果立场偏蓝的联合报系的民调尚且如此,亲绿媒体假如也有类似调查,结果不难想象。
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21年3月,据大陆商务部台港澳司公布的统计,2020年1月-12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2608.1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大陆对台贸易逆差1405.2亿美元。大陆海关总署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双边进出口成长率依然达到两位数,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更已突破1200亿美元。
宣称致力于贸易多元化的蔡英文,并没有让台湾走出一条不再依赖大陆市场的新经济路线,再次证明台当局所谓的“两岸断绝”只是政治语言,从未落实。因此,两岸经贸联系更紧密,并不是执政者“两岸脱钩”的失败。民进党甚至还会唾面自干地说,那是“中国(大陆)需要台湾。”
事实上,当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九二共识”被民进党当局否定,面对我们惠及同胞的持续善意,台湾作为两岸制度差异的最大受益者,很多人却是吃干抹净于前,翻脸瞪眼于后,它们对祖国大陆好处拿尽、坏话说尽,还美其名曰没有辜负“台湾价值”,奉此谬误者,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一边利用大陆的给惠活络台湾经济,另一边又可以大刀阔斧地推进去中国化,对“台独”精致利己主义者而言,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此。
一直以来,我们从功能主义角度思考,从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出发,希望透过互动交流,影响甚至改变部分台湾民众(受“台独”戕害)身份认同。
但不应忽视的是,在大陆继续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让利所达成的“经济整合”,并不一定反映两岸市场真实的供需关系,更不一定能够抵消随着“台独”的势力壮大,进而有计划、系统性地修改民众的社会记忆,并且借助民主化、本土化的浪潮,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民众的身份认同。
而岛内舆论长期透过媒体片面、失真地报道,甚至“妖魔化”大陆社会,更让台湾民众在比较效应下产生排斥心理。因此,两岸经济密切不代表经济认同的产生,也不必然增加台湾人对于中国人的认同。
追求两岸心灵契合,比起政策的善意,更在于随着交流的深化,彼此能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和社会走向等问题取得共识。面对“台独”势力在岛内全面掌握舆论宣传的武器,寄望台湾社会通过交流对大陆产生集体性的转变,势必面临更为严峻而复杂的挑战。
在台湾社会反中拒统的心理障碍破除之前,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与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如果再缺乏配套且具备可执行力的法规约束,“台独两面人”现象的存在,无疑也将为两岸和平发展埋下隐患。在此背景下,台湾《联合报》这份民调背后所折射的某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与警惕。
毕竟,两岸关系首重民族大义,不是当代版的“农夫与蛇”,共谋国家统一,才是真正的心灵契合!
▍延伸阅读
这场“审判”  马英九赢了吗
若真心统一   怎会被称“红统”就变叶公好龙
赵少康的辛亥喊话折射国民党面对大陆的暗黑心理
马英九如浮球 高过台独液面飘不到统一天空
国民党主席选举  张亚中“雄辩”背后涌动的历史暗流


分享、在看和点赞,至少要点一个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