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海峡导报)
日前,新党主席吴成典在两岸交流活动时特别强调,岛内一小撮人鼓吹“台独”,但这绝非台湾主流民意。两岸要和平、经济要发展、生活要改善,这才是台湾同胞发自内心的共同呼声。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开始认识到,“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绝路,只会把台湾推入万劫不复的战火与毁灭,真正有理智、爱台湾的台湾人绝不会答应。
可以说,这不仅代表岛内相当一部分民众的心声,也是祖国对台的一贯立场。这些年,无论岛内政局如何变化,大陆始终关心台湾同胞福祉,愿意率先同台湾民众分享各种发展的新机遇。
但也应看到,虽不能将“台独”简单等同台湾人民,但“台独”思想却从未游离台湾主流社会之外。
首先,民进党从一个在野的微弱力量到逐步拿到地方县市执政权再到成为台湾地区的执政党,它的发展壮大乃至它种种背弃“一个中国”的作为,与台湾社会对其容忍、接受、理解乃至支持存在着内在关联。
否则何以解释,新党作为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的政党反而从90年代的台湾地区第三大党到2020的“不分区立委”选举得票率仅剩1%?
试问,为何两岸要和平、经济要发展、生活要改善的绝大多数人始终站不出来呢?
为何在民进党“抗中保台”口号动员下,却出现了817万蔡英文的追随者?
在统独力量的消长背后,只分析政治市场的供给面,而回避政治市场的需求面,无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当前的台湾社会。
其次,人数的多寡也并不等同声音的大小或影响力的强弱。
马英九在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也斩获765万票,当时国民党、亲民党加无盟候选人在113个“立委”席次中总共赢得86席,取得大胜。
然而,这种碾压优势不仅没有成为国民党提振士气的助力,反而成了贯穿八年各项政策患得患失的累赘。由于领导者不敢拂逆持续高涨的“台湾主体意识”,拿香跟拜的结果,不仅作茧自缚摧毁了国民党的执政资本,也让两岸制度化的经济合作因为一场“太阳花学运”宣告死亡。
事实证明,只要“台独”意识根植于台湾社会,三十年来,当一小撮人已经逐步在岛内崭露头角,占据了各个行业的领导地位,掌握着丰沛的社会资源,成为台湾言论、学术、思想界的意见领袖,即使他们不是多数,未见得不能在岛内挟持民意呼风唤雨,制造出最大的声音。何况,他们真的是少数吗?
尤其在民进党取得执政权后,受限于岛内政治环境的压力,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下,即使一些人未见得是“台独”基本教义派,因为担心被“抹红”,恐惧被绿色势力打击报复,也很有可能从安于现状的观望者逐渐倒向“台独”阵营,导致分裂势力逐步扩大,而统派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地压缩,久而久之,以至台湾社会渐渐失去对“台独”政权的抗争能力。
不可否认,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遭遇重重逆流,但无论 “台独”是否占据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比起寄望台湾社会自动自发改弦更张,两岸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取决于大陆的发展进步,取决于14亿人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与意志。
当然要矢志不渝地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但更应认识到,“同胞”二字并非抽象概念,而矛盾尖锐的统独斗争更是两岸交流过程中不可能回避的问题。
因此,如何持续坚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又能杜绝“台独”追随者利用同胞之殷一边在大陆赚钱,一边在岛内趋绿附独与当局一唱一和,也是摆在两岸发展道路上的艰巨课题。
有一点可以肯定,“台独”之路走不通,应是不断加强对“台独”斗争力度的结果,统独是不可调和矛盾,是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已经脱离昔日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之下的政权之争。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加大对台独当局的施压打击,持续消弱其经济社会基础,才是和平统一最坚实的保障。
届时,在一个中国原则之下,台湾同胞对于两岸要和平、经济要发展、生活要改善的愿望也才能真正实现。
▍延伸阅读
逃离上海?文青“台独”是误导两岸舆论的祸患
“台独”不会因统派切割周文伟而停止撕裂台湾
实力超美才能统一?为何有些人永远看不懂台湾
台医生的统一独白:共产党才能收拾蓝绿留的烂摊子
分享、在看和点赞,至少要点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