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曾设大陆渔民接待站,台独却已扭曲国家认同


春节期间,因台海巡部门粗暴驱离,造成两位大陆渔民丧命。事后,台方称是陆船越界蛇形拒检,但没有影像记录,直到另两位生还者开口,台舰撞击导致渔船翻覆才得以实锤。所谓的“依法行政”,实则是夺人性命。
事实上,无论生还者还是大陆舆论,对此事的反应都相当克制,那两位渔民回到大陆,也没有对台恶言相向。他们说出真话,还被岛内媒体抹黑为套招儿,大陆社会谴责民进党当局冷血麻木,部分蓝媒还称,不要两岸互伤,完全不想厘清是非对错。
这起事故不能算作偶发事件,因为偶然中也有必然因素。如果不是长期对大陆心存敌意,不是岛内社会“反中仇中”的氛围日益高涨,“执法”也不会变成害命。
前两天,大陆央视还报道了在福建沿海,当地政府设立很多台湾渔船接待站,为台湾渔船提供服务,帮助遇到困难的台湾渔民。两岸渔民在海上互助救助也从来不分是大陆还是台湾,但善意等来的却是伤害。
这是一张拍摄于1960年代的老照片,地点在马祖南竿乡。如今连很多台湾人都未必知道,在1949年两岸隔海对峙的初期,在台湾省尚认同一个中国的年代,也曾设立过“大陆渔民接待站”,就在面对闽江口的南竿乡四维村。

根据《马祖兵事》纪载,原先大陆义胞接待站是使用马港村科蹄沃的吴家大楼,但因空间不足,大陆灾胞救济总会筹款委托马祖防卫司令部在四维村芙蓉澳辟建专属的接待站,于1963年竣工启用。
当时台当局把投奔赴台或避风的大陆渔民,称作“义士”或 “义胞”,他们在接待站生活期间,救总供给饮食、住宿、医疗等服务,前者之后被安置到台湾作为样板,而后者原路返航时,身上会多了些粮食衣物,同样做足“政战宣传”。
“大陆义胞接待站”是国民党当局在争夺正统地位时期的特殊产物,又因为国民党当局国际地位不保,政治合法性不断流失,失去了政治意义,在解严前后被裁撤。
到了1980年代,当时的金门司令官已经不接受所谓的“投诚者”,部队执行的是“格杀勿论”的命令,因此也酿成了金门烈屿驻军枪杀约20名越南难民的惨案。在此之前,类似事件已不胜枚举。一方面,国民党当局还在标榜“自由中国”,还有一些反供义士作为“投奔自由”典型,在岛内家喻户晓,但对于没有宣传价值的人,很多“投诚”者则被击毙掩埋于滩头岸上。
可见,台湾社会的认同根基是极浅的,国民党当年建构的“国家”认同,比起传承历史文化的民族认同,更是以胜陆统一乃至妄图对大陆“和平演变”的政治认同为前提。
在台当局执行军事反攻的年代,“一个中国”是蒋中正维系在台正当性的手段,在他之后这一正当性受到国际乃至党外挑战时,后来者蒋经国首重不是民族大义,而是延续割据政权。因此他转向迎合岛内的本土意识,也有了“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说法,首度把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相提并论。而“独台”的起源正是国民党因为对外政治合法性丧失,开始对内寻求正当性的开始,也造成李登辉之后的崛起。

时过境迁,当昔日被接待的“义胞”不再是台当局眼中的同胞,甚至变成可以驱离撞翻的“敌人”,这起事故见证的不仅仅是台海巡部门的粗暴“执法”,更是1949年败退台湾的偏安政权,因为拒绝两岸和解进而滋生分离意识,乃至让自身走向日暮途穷的历史缩影。
从国民党智库执行长柯志恩面对大陆渔民无辜丧命,在政论节目中大放厥词的发言看,面对岛内扭曲的国家认同,没有蓝绿对立只有一脉相承,在“一个中国”这条线上,台湾早已是越界者。
蓝委柯志恩不留口德,竟称渔民为求偿以身试法
两岸锐评丨大陆人的命也是命,拷问台湾社会
马办执行长揭内幕,侯友宜选前为何婉拒马英九站台
从上海代表团遭台独刁难,丈量两岸善与恶的距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