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尘埃落定,计票结果显示,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萧美琴当选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自2000年政党轮替以来,执政党八年必下台的模式被打破。
事实上,从封关前的民调看结果并不意外,这是蓝绿版图以及选民结构决定的。虽然柯文哲算得上虽败犹荣,但如果没有他参选,回归到侯赖对决,后者的票可能进一步冲高。只是选前对于政党轮替,无论是岛内还是一些两岸观察者都倾注不少期待,觉得仍是未定之天。
1
就战术层面分析,这场选举是好整以暇的赖清德对阵状况不断的蓝白候选人。面对绿营早早定于一尊,蓝营则是从起跑阶段就陷入混乱,侯友宜当时是最强母鸡,等着“黄袍加身”,但郭台铭二度杀出,靠钞能力各地造势,因为蓝营高层为他开了一扇门,征召变成类初选,侯继续按兵不动,一度让选民无所适从。
到征召结束,纷扰仍未结束。郭营透过媒体人放话,说征召民调有假。国民党又开始平息风波,此时侯的民调也从第一变成了老三。本来蓝营吸取四年前有人选输掀桌的教训,为了团结不办初选,但征召后更不团结。
朱立伦原想完成党内整合后再整合郭柯,准确地讲,这种整合是收编。但郭柯二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当副手,他们的信念是“成功一定在我”。因此,不只郭输了心有不甘,而柯之后在蓝白合阶段,也一度想把整合搞成淘汰。
一路走来,国民党都是负重前行,一边前进一边灭火,郭还没摆平,又得面对柯的挑战。柯当时说赢的正输的退,呛声侯友宜,给你选也选不上,他把蓝白合变成淘汰赛,只想要国民党的嫁妆,却不要国民党的候选人。
蓝白从会前会协商开始就彼此攻防不断,柯一度操作过当,激起蓝营愤慨,他暂时低头签了六点协议,但柯粉又不满,柯复而进击,协议直接作废。在蓝白分道扬镳之前,郭柯在君悦饭店还想联手把侯送进密室,蓝白合演成蓝白斗,赖清德看戏到最后。
虽然赵少康递补,让蓝军士气有所回复,但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经过“果冻之乱”与蓝白合破局,已是遍体鳞伤。而柯文哲的反反复复,说自己墨绿,又要分蓝营票,言行不一也让他的超越蓝绿启人疑窦。
当选举升高到蓝绿对决,柯文哲已难有胜算。即便他最终的得票没有被蓝绿甩开,但考虑到柯粉的主体是绿营选民,这个结果也未必能代表第三势力的崛起,白绿相加反而是对蓝营版图的进一步挤压。
其实,论口才,论政治魅力,赖清德都算不上亮眼,但他依托的民进党是把选举当成守护所谓“本土政权” 的对抗,绿营支持者的凝结度与战斗性远非其他两组力量可比。
当台湾内部朝野把大陆看成“威胁”,在这样的敌我意识主导下,即使有人理性地打出“战争与和平”牌,也会被民进党操作为恫吓。不仅不足以挑战绿营的“抗中保台”,更会激发挺赖方非理性的“芒果干”。选举结果证明,回避两岸政治定位提出“战与和的抉择”,是面对岛内现状的鸵鸟心态的反映。
2
这场选举,对于蓝白双方之后的动向必然产生深刻影响。就国民党来说,恐怕党内和四年前一样,要求世代交替的声音将呼之欲出。而国民党未来的两岸主张如何调整,也是值得观察的重点。
对柯文哲一方而言,当他标榜的超越蓝绿暂时无法撼动岛内二元格局,这种忽蓝忽绿,没有一致立场,利用网红优势窜起的方式还能维持多久?不只关乎他个人的政治前路,也将影响民众党的未来发展。
而随着统派的示微,是否在岛内存在自发趋向统一的动力,未来如何在两岸创造达成此目标的互动过程?在两岸经贸融合增进两岸关系的同时,如何破除岛内民众对大陆排斥的心理障碍,增加台湾社会对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乃至统一认同?又当如何避免大陆对台持续善意的外因,受到“台独”环境的内因的侵蚀抵消?
过度将中美关系视为两岸关系的上位问题,是否忽视了这种长期分治分裂状态,已经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阻碍?即使没有美国因素,随着台湾主体意识在每次选举中的不断强化,岛内社会又是否会自觉摒弃分离主张,不再以“两种文明”乃至“国家对立”的视角看待两岸关系,找回认同“一个中国”的情感归属?
这些疑问不会因为选举的结束就此结束,即使当选者另有他人,类似的思考也不应该在政党轮替的激情或是部分观察者的欢呼声中放缓。从这个角度观察,比起今天的选举结果以及探究蓝白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如何因应未来的台海变局。
1月13日晚间,针对台湾地区的选举结果,国台办发言人表示: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一的立场一以贯之,意志坚若磐石。我们将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与台湾有关政党、团体和各界人士一道,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岛内最新民调:侯康配激情消退,蓝营败迹已露?
投票日倒数,蓝营还要苦等郭台铭?
赵少康作重大宣示,折射蓝营危机与岛内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