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即将二度登陆,作为曾经在岛内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在卸任后积极面对两岸关系,此行得到大陆的正面回应。最近,一些蓝营媒体人也纷纷评论,比起绿营逢马必反的嘲讽揶揄,这些蓝营人士普遍对两岸关系有所期待,也肯定马访陆的意义,但他们在点评中的诸多观点,却有不少认识误区。
1
比如,有岛内蓝营媒体人称,金门恶性撞船事件让民进党黔驴技穷,所以绿营也渴望马英九缓和两岸关系。
事实上,这根本是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应混为一谈。民进党当局草菅人命的事实,并不因为岛内人士来访而改变。追求两岸和平增进两岸关系,应当关切的是两岸中国人的整体利益,岂能是为民进党当局踩刹车?更不代表罹难渔民的公道就此不需要向台当局声讨。如果将马访陆与金门撞船过度关联,反而是变相认可台湾朝野两党,可以用不同策略应对两岸问题,这种评论方式并没有正视岛内将两岸关系工具化的心态。
还有人说,马不了解大陆,所以错失八年的机遇,但对于岛内“台独”歪风刮起,他们只惜字如金、蜻蜓点水地称,不能说马没有责任。
面对往事昭昭,这种评论也太敷衍了吧。如马英九自己所言,他37岁就进入政府部门负责两岸事务。1987年,还是蒋经国秘书的他向长官报告,“立委”质询希望能让老兵回乡,蒋经国知道再也挡不住了,他让马英九去联系当时的“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商讨老兵返乡的可能性。马英九为保密起见,私下将该草案定名为“颖考专案”。所谓“颖考”,取材于《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这是他负责两岸事务的起点。
虽然马英九在73岁之前并没有到过大陆,但若论岛内对两岸关系熟稔的政治人物,马可以位居前列。但这种熟悉与了解,并没有挡住他在1998年台北市长选前造势向时任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报告,自己是吃台湾米、喝台湾水的新台湾人。也没有挡住蓝营的候选人在2007年时作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的政治宣誓,让“亲美友日”和“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此后贯穿国民党执政的八年。
事实证明,对大陆的感情与了解难抵仕途上的追求,更无法动摇的是主政者当时基于个人软弱与短视,对两岸关系与台湾前途作出的判断。若论对大陆了解,蒋经国39岁之前也在大陆,但晚年却坚持三不政策,错失了更为有利的统一时机,本来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但他在去世之前,却把地域认同置于国家认同之前,“就是”变成“也是”,到如今在岛内快成了“不是”。
回首过往,蓝营从2008年执政到2016年政党轮替,是历经陈水扁贪腐让民进党声望跌入谷底,又迅速恢复元气的八年;是独派势力反扑在台湾社会获得空前正当性的八年,岛内对于统一乃至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在“太阳花”之后一度创历史新低;更是台湾对美军购每年平均数额超越李登辉、陈水扁的八年。直到今时今日,岛内政治格局仍然深受那段时期的深刻影响。
当然,人不是不能改变。问题在于,当那八年的亲历者、参与者、部属、恩师都已经作出总结,却不见当年领导者的检讨,甚至主事者阵营还对善意指正大力回击,对于当事人是否存在痛定思痛的改变,不免要打上问号。若把这些问题单单归咎不了解大陆,面对“台独”势力的反攻倒算,称不能说主事者没有责任,蓝营媒体人的这种评论方式,并不实事求是。
2
谈到马英九登陆与岛内的政治气氛,还有蓝营人士表示,民进党与赖清德只有四成选票,所以继续执政也不敢嚣张。
事实真如此吗?没有投赖清德的近六成选票,只是非赖选票,并不是非绿选票,更不全是反独选票,很多绿营支持者选择了墨绿出身的柯文哲。而没有投给民进党的人,除了部分选民担忧“台独”引起战祸,也不乏不满民进党没有贯彻更为激进分裂主张的绿营支持者。
当反对民进党的理由可能是根本对立互斥的,所谓“六成民意”只存在于民调支持度的加减中,却不能体现在岛内政治格局的变化里。当绿营分化,赖清德仍然胜出,民进党选票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绿营版图的缩小,反而可能预示未来岛内“拒统反中”的政治氛围将进一步加剧,这样的严峻形势,又岂是民进党执政也不敢恣意妄为就能带过?
这几天,还有蓝营人士以马在选前夜造势没有出席,他们在大陆社交媒体称马被蓝营高层切割,并以此肯定此行对两岸的正面意义。
诚如斯言,追求两岸和平,增进两岸关系当然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假使发文者自己都承认,马的主张在蓝营遭遇挑战,那选前指望偏离此路线的蓝营候选人坚定反独、下架民进党,岂不是自相矛盾?除了肯定此次马访陆行,这些相关人士以及跟风媒体,或许更该为在1月13日之前对选情的各种判断,作出一点检讨。
假使连这点反思都勉为其难,也就不必期待部分岛内蓝营人士面对大陆舆论,在他们深谙读者立场投其所好,感情拉满、口号泛泛,穿梭两岸、游刃有余之外,能对实质问题做出真正客观深入的分析。当文上那些观点不只在岛内传播,对于当中可能误导读者的内容,则有必要在此作出纠正,以免他们把更多人带入误区。
马英九再访大陆,廖元豪一脚把自己踢出随行名单
“太阳花”十年再回首,警惕包装“台独”情勒大陆
台青怎么就不能送外卖?岛内媒体恶意发问遭打脸
马英九任内不恢复“国统纲领”,恩师钱复道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