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乳山历史名人,你认识几个?



王玉阳(1142~1217) 名处一,号玉阳,据考乡居在冯家镇一带。金大定八年(1168年),遇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请为弟子,从师至烟霞洞,“授以正法三十有六”。后玉阳独去文登铁槎山(今属荣成市)云光洞结庵修炼,常赤脚往来于砺石荆棘,人称“铁脚仙人”。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奉诏进京为世宗皇帝讲道,凡所应对,无不时中。世宗“延问修真之道,就御果园建道院,给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赐冠简紫衣”,玉阳悉表而辞之。未几,恳求还山,世宗“不讳其志”,仍赐钱二十万为回山盘费。家乡道徒、百姓闻其归乡,“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不令他适”。玉阳遂在圣水岩结茅为庵, 行道修炼,收弟子三百余,创立全真教嵛山派。承安二年(1197年), 章宗皇帝召玉阳进京,问养身之道,玉阳“以无为清静少私寡欲为对”。复问教法规仪治国之道,玉阳“以雅对,妙沃帝心”。帝特赐号“体玄大师”,并再旨留京主持修真观,玉阳再辞,求还山。帝许之,乃赐道经一藏,“绫罗绢各两千匹,月给斋厨钱二百镪”,并牒敕圣水庵为“玉虚观”。还山后,约集“善众门人”,“献木”、“献谷”、“施财”,“剪荆芟草,夷峻堙谷”,修建玉虚观,时为北方三大道观之一。玉阳居玉虚观二十余年,三次受帝王诏见。卒时,“乃沐浴冠带,焚香朝礼而逝”。生前著作有《云光集》、《清真集》行世,其中《云光集》辑诗、词、歌、赋600余篇,被收入《道藏》,为传播和发展其教派,确立全真教在全国道教中的主导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姜 房(1184~1240)  字汉臣,大孤山镇万户村人。金末,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义军四起。房纠合义旅,冒锋镝数年,平定敌党,稳定了胶东局势。时元太祖成吉思汗已下山东,特授其宁海州同知之职,后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等职。“房抚治有方,政崇宽简,躬行勤俭,以率其下,合境化之,风俗丕变,民之富庶,倍于邻郡,所辖军民倍颂其德”。朝廷加授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并赐以金符,封天水郡开国侯。在位19年,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年)九月五日病卒于位。
孙 琪(1233~1291)  字国璞,冯家镇汤后疃村人。体态雄健,膂力过人,精武功,善骑射。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身伤10多处,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率兵攻襄阳,首前陷阵,勇猛无挡。至元九年,襄阳水战,生擒南宋大将张总管。至元十年,元军围攻樊城,城上矢如雨注,全然不顾,竖云梯呼啸而上,遍身中矢如猬,幸未致命,仍带伤应敌,锐气不减,旋登城杀退守兵,首建奇功。至元十四年,世祖亲授忠显校尉管军把总之职。至元十五年,授昭信校尉、承信校尉管军把总。至元十七年,授武略将军管军中千户,并赐以金符。至元二十六年,督军出征广南,所向披靡。至元二十八年抵韶州,战伤复发,于正月十二日卒于军中。葬于汤后疃村南。

张 崧(1697~1758)  字洛赤,号钟峰,午极镇泽上村人。自幼聪明好学,“甫弱冠即岿然成立,文名甲东海”。清雍正四年(1726年)中举,翌年明通榜。后屡试不第,遂肆力于学。访文登于秋溟家中藏书数万卷,便寓居其家11年,将藏书研读殆尽。雍正十一年,宁海知州张王介仰其才,聘其为瀛洲书院山长,所授弟子,多为名士。此期间先后有《眼学堂诗集》(一卷)、《山蚕谱》(二卷)、《向若新稿》(一卷)、《幼海风土辩证》(十四卷)、《旅食贤已录》(五卷)、《修志管见》等著作问世。乾隆二十年(1755年),出任河南滑县知县。上任伊始,遇邑人徭役沉重,他革除旧规,将徭役减少一半,原多收银两,悉还百姓,因而深得民心。后值江南赈灾,滑县碾谷万石,一日而集,崧亲往运发。翌年又值滑县特大水灾,未及奏报,率先捐俸施粥,以延旦夕。待赈灾款下,又亲自筹划,并倡议劝捐,救济灾民。乾隆二十三年勤卒于官。灵柩返里时,滑县士民设帐沿路相送至开州。
冷泮林(1717~1783.12) 字若万,号嵎谷,夏村镇冷家村人。少时读书甚笃,青年时涉足教育,“教授生徒,远近多所成就”。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勤书法,工诗词,所作书文,时在胶东颇具影响。所著《登州山川风俗及郡县沿革历代人物记略》等留存至今。乾隆四十三年,任江西龙南知县。任职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变卖家私、山峦以资治理。逢荒遇歉,亲自出面招商外出筹粮。为防不测,又亲“冒雨越险奔郡守,求文下各县加护卫”,使粮及早运达。泮林善断案,“狱有难决,上宪多委任之,至则立为剖析”。注重教育,多次“捐俸修书院,置学田,延名师主讲席”。在任多年,政绩卓著,曾获御赐“半朝銮驾”。晚年擢升知府,就职前,龙南人为其画像1幅, 赠“万名衣”(众人签名的衣服)1件,以示感戴。(1987年2月,泮林后裔冷朝一将“万名衣”及画像捐赠县文物管理所)因积劳成疾,赴任途中病发而卒。一生居官清廉,囊橐萧然,龙南人敛资筹丧,才使其柩得归故里。
宫树德(1762~1825)  字务滋,号敏齐,马石店镇青山村人。少时家境贫寒,自幼发奋读书。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中举。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选清平县训导。道光三年(1823年)任浙江嵊县知县。上任时,嵊县害群之马猖獗,衙门积案达千余件,民怨沸腾。他日夜审理积案,5个月即查积案700余件,结400余案,“刁悍者为之敛迹”。他力主革除邑人旧俗之弊,强调“禁止淫佚”,以促社会安宁。在任期间,“饬躬勤俭,居官尚着一旧袍”,常曰:“勤俭两字,我家祖训,讵一行作吏,顿改初服耶?”道光五年病卒于任。嵊县士民念其功德,捐资置灵柩将其遗骸护送故里安葬。

邢洛书(1767~1824)  字范九,号龙图,夏村镇桑行埠村人。少时家境殷富,父邢銮乐善好施,对其影响颇深。8岁即练武习文,十几岁即武艺超群。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武举,授地安门把总。嘉庆元年(1796年)中武进士,被嘉庆皇帝钦点为蓝翎侍卫。后任淮安府都司、河标右营游击。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上司交章荐之,累升海州参将、河标中军副将、徐州镇总兵等职。为官时重视治理河务,防止水患。组织百姓疏河道,排积水,变水淹地为耕田,深得地方百姓拥戴。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十五日病卒于位。棺归故里时,泣送者达万人。咸丰初年,御旨重修其墓。
李尚卿(1833.5~1905.12)  字子仁,乳山口镇常疃村人。幼时勤奋好学,弱冠之年即文名大噪。后屡试不第,徙辽海、承德从教谋生。教书之余,博览群书。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承德参加乡试中举,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初补授湖南安化知县,光绪十三年改授邵阳知县。刚到任时,遇京城差官巡视邵阳,尚卿以葱汤、麦子饭相待,差官大怒,将桌上饭钵摔碎。尚卿从容捡起碎钵,请差官走到窗口,指着窗外农舍感慨道:“麦饭葱汤君莫嫌,瓦钵粗碗亦堪怜,请君抬头四处望,多少人家未生烟。”差官听后,自感惭愧。翌年,县民在县衙前为其立“李子仁德政碑”。碑中称:“调伊县邦,具多善政,沾濡厚泽,愧涓滴之莫酬,镌勒贞珉,并河山而不朽。”尚卿离任后,县民又在城东门外为其铸铁质“李子仁去思碑。”他得知后,作《留别邵阳士民》诗十四章,其一曰:云霓相望几多时,捧檄驰来竟未期,九月匆匆成底事,岘山羞对路旁碑。“(见《资阳遗爱集》)。光绪十四年后,又先后调任新宁、湘潭等县知县,每到一县,必先肃整讼师衙役,平反冤狱,抑制豪强,革除陋弊。任湘潭县令九个月便结案盈千。见县民遥役繁重,下令革除苛捐杂税,蠲免兵款万余贯。因其操守廉洁,勤政爱民,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朝廷,誉其为“天下清官第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擢升衡州知府,授朝议大夫。上任途中患病,以疾解任。是年12月,卒于长沙,柩归故里安葬。生前酷爱藏书 ( 所藏《四库全书》由其后人于1943年献送东海专署),所撰时文、诗赋、杂记十帙散失。

杨玉相(1840~1932)  字子瑜,马石店镇东凤凰崖村人。自幼“天才绚烂”,善书法诗文,青年时即“文名大噪”。清咸丰八年(1858年)中举,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后不满慈禧太后的专权跋扈,辞官归里,自称半瓠散人,专工书法、诗文,著有《观我堂诗集文集》。晚年设帐乡里,变卖家私、土地,兴办教育,“百里外多负笈从游者”。民国初年,学生吴佩孚多次请其出山任职,均被拒之。常告诫子孙,“一不当官,二不经商,做耕读之家”。92岁寿终。

宋煊文(1853~1915.7)  字华章,海阳所镇南泓村人。9岁入私塾,18岁父母去世后辍学。劳碌之余,发奋自学,中监生。后因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于1874年携全家迁至杜家岛棉花山为富户看庵。煊文性情刚烈,主持正义。他自幼饱受地方官绅欺诈,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海阳知县吴延祚滥加浮捐,鱼肉百姓。煊文亲赴县衙,据理力争,迫其革除了违法征收的苛捐杂税。新任知县方奎继任后,正值荒年,为中饱私囊,不顾百姓死活,依然横征暴敛,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强令乡民将铜元制钱按三七搭配完纳钱粮,无制钱者,每两丁银加征京钱600文,翌年春季,不纳制钱者再加征360文。煊文出于义愤,串动乡民数次联名上书请求裁减捐税,抚济灾民。方奎非但不理,反于1910年5月3日将煊文监生除名,逮捕入狱。时逢登州知府文淇查案至县,煊文其子埙吉为父拦舆鸣冤,亦遭禁锢。此讯传出,激起四乡百姓震怒。南泓村煊文同族宋维屏等四处奔走,联合徽村高启旺等人,组织民众万余人,于6月6日攻破海阳城(凤城),救出宋氏父子。6月7日,方奎被迫接受了煊文、高启旺等人提出的裁免捐赋、赈济灾民等条件。事后,地方官府对抗捐税民众疯狂镇压,煊文被迫率诸子出走黑龙江省。翌年返乡,仍四处奔波,致力于公益事业。晚年思想激进,倡引新学新政。兴办新学之初,不避社会舆论,欣然将子女送入新学就读。1915年7月因腰患恶疾而卒。

宫宝田(1870~1943.6)  马石店镇青山村人。幼时曾入私塾就读4年。因家境贫寒,13岁经人介绍赴北京元亨利堆房(米行)当学徒,同年拜在清廷大内武林总管、八卦游身连环掌始祖董海川之大徒弟尹福( 字秀朋)门下习武学艺。因其勤学苦练,武功长进很快,被董海川相中,亲授八卦秘宗,成为正宗八卦游身连环掌的第二代传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宝田被召入宫,任护卫首领,加封四品带刀侍卫,先后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近身侍卫,清廷最后一任大内总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宝田奉诏保驾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撤西安。1901年返銮后,光绪皇帝见宝田武功卓越,胆识过人,保驾有功,特赐其黄马褂一件。但宝田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上层统治集团失去信心,遂于1905年弃官回乡。在乡17年,深居简出,为人谦和,从不在人前炫耀己之武功。后应乡人所求,在本村和海阳郭城一带,教授八卦掌入门功夫。1922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慕名特邀宝田为贴身保镖。初见面时,张见其身材瘦小,貌不出众,疑其武功有诈。宝田窥透张之心思,愿与比试,遂退二十步外请张以枪击之。号称枪法百步灭香火的张作霖连射两枪,皆未击中,正欲寻觅再射时,却听宝田在其背后说:“我若想要大帅的命,恐怕不用大帅转头了。”张佩服至极,委其为东三省巡阅使兼奉军总教练。后来,宝田曾多次在日本人制造的事端中保护张作霖化险为夷。1928年春,宝田奉命留北平警卫张学良。“皇姑屯事件”发生后,他辞职重归故里。晚年,先后在乳山、牟平、烟台等地组织起数十个民间八卦拳社,广招门徒,精心教授,培育了大批八卦拳传人。抗日战争时期,转战胶东的八路军将领许世友曾亲往登门拜会。宝田收徒极重人品,授拳时注意武德熏陶,灌输爱国思想。其得意弟子王壮飞潜心随其学艺十年,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八卦拳第三代宗师。另一爱徒刘云樵(号笑空,现居台北市)武功已入化境,成为台湾正宗八卦拳大师。1943年6月27日病逝青山村,终年73岁。

于清泮(1874~1957)  字芹泉(琴泉),大孤山镇八里甸村人。幼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宣统元年( 1909年),授知县不就。1912~1918年(民国元年至七年),连任民国山东省议会第一、二届议员。1920年任民国山东省公署顾问兼秘书。1921年当选民国山东省公署众议员。1922年任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场长兼水产讲习所所长。后历任登州初级师范学堂堂长和山东公立农业专科学校、山东公立矿业专科学校及济南、青州、 烟台、 绥远各省立中学教员。1932年被选为民国山东省政府参议。是年夏重修《牟平县志》时,被举为总纂。为征集资料,与王照琴、杨春萼等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走访了全县大部分村庄,翻阅了无数书卷,呕心沥血,广收博采,穷三年之功,终于在动乱的岁月中使《牟平县志》成书。1938年2月,日军侵占烟台,慕名邀清泮效力,被其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将其缚住双脚拖于马后,仍宁死不从。后为避日军寻衅,归村任教。遇荒年,常出面于街头募捐,所得款物全部用于赈济饥民,深得村民敬重。抗日战争后期移居烟台,1947年秋回归故里。1949年春至济南,后被《大众日报》社聘为顾问。1957年因病逝世,终年83岁。
徐宗尧(1874~1960.12)  名明述,字宗尧,号灵山道士,徐家镇徐家村人。出身于殷富家庭,学识渊博,勤书善画。青年时期,受“戊戌变法”影响,倡导兴办新学。1913年,与西峒岭村姜吉德在本乡寺山创办了瑞泉小学。1921年,被选充民国山东省议会第三届议员,返乡后筹建瑞泉中学。为筹集建校资金,奔走于县内外亲朋好友之间,又先后去东北、北京及南方各地募捐。乡里木瓦工匠在其感召下,自愿义务参加修建校舍。1925年,境内第一所中学──瑞泉中学建成,宗尧被乡人推举为该校董事长,并亲登讲台,向学生授课。1942年出任胶东解放区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每次回乡,关注百姓疾苦,过问家乡教育,深受乡人敬重。1947年,因年高离职回乡。1960年12月逝世,终年86岁。
刘  勃(1880~1959)  原名玉亳,字季安,诸往镇东尚山村人。家道富裕,自幼读书,善书法,工诗文,学识渊博。“戊戌变法”后,勃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影响,曾在县学与鞠国香等组织了“琼林读书会”,明习诗文,暗倡维新。谭嗣同等人殉难后,他因撰写《诔六君子》悼文,被海阳知县逮捕,后经学友营救方得出狱。清宣统元年(1909年)中拔贡,赴京朝考取二等。1915年(民国四年),袁世凯宣布次年恢复帝制,他愤撰《讨袁檄》,并印成传单,散发至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在当时影响颇大。1926年任军阀孙传芳之秘书长时,上海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孙传芳拟派兵镇压,刘勃苦苦谏阻,遭孙疑忌,将其软禁军中。此时他虽身处逆境,但仍作文吟诗,著有《中华统一论》两篇,赋诗多首。直至孙传芳兵败后,才释归故里。1929年,勃回村创办了“国学专修科”,教习初中课业。方圆数十里适龄儿童皆慕名前来就读,所教学生,多品学兼优。1933年,年景歉收,郭城区长姜同桂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私派捐费,贪污自肥。勃激于义愤,联络邻村会首到县控告。县长受贿,硬加袒护。勃据理力争,终于迫使县长惩治了姜同桂。1934年,受聘于海阳县志馆任襄纂,与鞠国香等人续修《海阳县志》。此年,学生募捐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他一次捐洋达百元之多,并带头戒烟戒酒,节衣缩食,向民众宣传积金抗日救国的道理。1939年前后,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丁綍庭、秦毓堂等慕其才,争请出山,皆遭拒绝。国民党鲁东行署主任李先良兵驻大龙口,登门礼聘,妄请勃在其召开的党、政、军、民大会上宣讲曲线救国之谬论。勃却登台大颂岳飞抗金业迹,最后高歌一曲《满江红》拂袖而去。1940年,困居烟台,伪道尹张化南欲聘为秘书,他宁当家庭教师维持生计,也不做汉奸求取厚禄。新中国成立后,于烟台市文史研究会工作,1958年退休还乡,次年病逝,享年79岁。有《扪虱丛谈》、《沧桑回顾录》、《戎马春秋》、《字说一得》等著述传世。
段成斋(1896~1935.11)  字成斋,名正心,又名立夫,下初镇段家村人。幼读私塾,后毕业于城阴小学,1919年考入牟平师范讲习所,翌年因领导学生罢课被校方开除。回乡后先在黄山寺小学任教,后弃教在冯家集与人集股经营“裕丰”商行。1928年,军阀方永昌踞胶东,其部下刘选来驻兵牟平城。是年6月,刘遣警役20余人到冯家集强索捐赋,后拘捕29名村长关押于冯家“仲春楼”饭店,以作人质,威逼各村缴纳钱粮。成斋出于义愤,联络北汉村姜钦思等人,串联乡民200余人,于8月23日攻取“仲春楼”,捕杀警役20人,解救了被关押的村长。事后,为防官府及刘选来部报复,与姜钦思等人,在牟平南乡发动民众500 余人,成立了“民众自卫团”,公推成斋任总指挥。民众自卫团迅速发展至万余人。9月下旬,兵分5路攻打牟平城。时值军阀刘珍年取代方永昌踞胶东,为缓兵之计,派代表与成斋谈判,假允所提条件。成斋轻信刘之许诺,下令撤兵,解散了民众自卫团。11月23日拂晓,刘珍年突然派兵血洗了段家、三甲等村,残酷镇压暴动民众。为避追捕,成斋携家小逃难威海,更名段立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成斋只身去东北,参加了义勇军,后负伤离队回乡任教。1934年,掩护营救了从事地下活动的共产党员段恂卿、张连松、姜文章等人。1935年11月,国民党牟平剿共专员孙鉴塘勾结国民党清乡头目赵廷壁以通共为名将其逮捕,次日杀害于牟平城西门外,是年39岁。
丁綍庭(1897~1952.12)  名伦书,曾用名丁九龄,字綍庭,大孤山镇上册村人。出身地主家庭,8岁入私塾,16 岁进牟平县立高等中学就读。1920年于北平中国大学专门部法科毕业,同年投东北军,属郭松龄部,历任连长、营长、上尉教导参训、少校参谋、中校参谋、十六军上校参谋处长兼自卫团团长等职。1929年7 月于哈尔滨警官高等学校任教务主任。1930年9月转山西孙殿英部四十一军第五师任参谋长。1932年7月在宁夏马鸿逵部任少将旅长。1934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华北分会参议。1937年“七.七”事变后,因与马鸿逵发生冲突,旅长职被撤,华北军分会也因日军入侵而解散,丁遂返乡。10月在育黎一带纠集地方势力,拉起七八十人的队伍,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四十六支队”,并自任司令。不久队伍扩至千余人。1939年1月,丁部改编为国民党山东省第七区保安第三旅,丁任旅长。7月加入国民党。1940年2~3月,丁联络国民党地方部队张建勋、安廷赓、苗占魁部先后于冯家、社庄等地打退驻牟平水道日军的多次“扫荡”。9月,所部改编为国民党苏鲁战区第五纵队,丁任司令。时值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丁与秦毓堂、安廷赓、苗占魁等胶东国民党投降派组成“抗八联军”,进攻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1942年1月17日,派其部下季显帮、杨缄三率兵300余人包围了大虎岚村,逮捕抗日工作人员与群众57人,押至黄村据点后活埋22人。4月,丁联络秦毓堂部出动200余人,搜捕共产党人,途经归仁村时,烧毁民房1800多间,抢走大牲畜180多头及大批粮食与财物,并杀害群众1人(归仁村先后三次遭丁部洗劫,被害者计20余人)。7月八路军攻克黄村, 丁率残部投靠腾甲庄秦毓堂部。至是年8月投奔汉奸赵保原之前,丁綍庭部在乳山、牟平、海阳等地用各种残忍手段屠杀共产党员、抗日群众296人,逮捕监禁659人。同年10月任国民党山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5年日本投降后,逃至青岛,任国民党青岛市参议及牟平同乡会理事长,次年初任青岛市保安处长。1947年10月任国民党烟台市市长,在任9个月,策划活埋、抛海、枪杀共产党员及干部群众126人,逮捕关押726人,拉丁派兵6000余人。1948年 7 月被迫辞职蛰居青岛。1949年6月青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畏罪潜匿包头、兰州、上海等地。1951年 12月18日在上海被缉捕归案。1952年12月17日于黄村被人民政府处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