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为什么要自毁长城?
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十)
从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开始,秦国连续五年对赵国发起旨在攻克其首都邯郸的灭国战争。秦军虽然开始阶段获得了胜利,重创了赵国首都方面军,但随着李牧代北军南下,秦军连续作战失利,被迫撤退,看上去赵国躲过一劫。
可是随后的历史进程,却让人大跌眼镜,因为看上去英雄无敌的李牧,居然突然就被赵王杀了。根据史记的记载,原因是秦将王翦非常聪明,他采取了一个高明的计策,叫反间计,通过散播李牧的谣言,重金收买奸臣郭开,赵王就听信了谗言和谣言,于是就把赵国南北两路统帅李牧和司马尚全部撤职,其中李牧因为拒不交权被逮捕杀害。
经过上一节介绍,朋友们大约能意识到,李牧在代北要的政策太大,军阀化倾向明显,因此赵王要杀李牧并非毫无征兆。不过不管怎么说,李牧司马尚一离开军中,赵国很快就在秦国的新一轮攻势中脆败了,赵王杀李牧,撤司马尚,怎么看也不能算是正确的决策。
也难怪一般读者看到这段的时候,会觉得赵王和郭开简直就是人头猪脑的典范,因为稍微智商正常的人,也知道只要重用李牧、司马尚,秦军就没法攻灭赵国,你说这要是我穿越回去当赵王,怎么着也能多当几年几十年的风流大王啊。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赵王和郭开或许不算聪明人,但也绝不是弱智,之所以他们做的决策我们难以理解,只是因为有很多我们了解得不够深入的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我们不妨看下下面两张地图:
图10.1 谷歌地图下山西与华北平原地形
图10.2 古山西山川河流与太行八陉
这两张图都是关于山西的。我们在第四节给大家详细介绍过中国的三级阶梯,山西就位于第二级阶梯的边缘,而山西之于北中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巨大优势,就是他东部和南部直面的第三阶梯,就是北中国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华北平原的生产力,在唐以前往往能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山西之于华北平原,大体可分为四块区域,分别是东北的大同地区(当时叫代北),中部的太原地区(当时叫晋阳),南部的上党地区(今天的长治),西南的运城地区(当时叫河东)。
山西与华北平原被高耸险峻的太行山和中条山隔开,山路无比难行,从山西出河南河北,主要依靠通过河流与山谷形成了一些勉强通行的交通要道,俗称太行八陉。简单来介绍下:
大同地区通过桑干河、飞狐口、居庸关、倒马关等河流和关隘,可以直达河北的北京和保定地区;太原地区通过著名的井陉口可以直达石家庄地区;上党地区通过漳河、天井关、羊肠坂道、沁水等交通要道,可以深入邯郸、安阳、焦作、郑州等河内腹地;运城通过炽关、蒲坂、风陵渡等要道,可以直接深入孟津-洛阳与潼关-长安等超级大城。
看上去山西优势巨大,但遗憾的是,山西的晋国分裂成了赵魏韩三个国家,使得整个山西四分五裂,我们再来看下下面的地图:
图10.3 赵国鼎盛时大致地形图,红线为山西通过井陉进入河北的大致线路
这是赵国的大致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到,赵国占据的国土,大体可以分为大同、太原、石家庄和邯郸等四块,有了前面的介绍,我们发现,大同面对的北京保定一带,主要是燕国的地盘;国都邯郸面对的上党一带,主要是韩国魏国的地盘;赵国山西方向与河北方向,只能通过太原与石家庄之间以险峻异常而闻名于世的井陉口连接。实际上,由于石家庄在战国时期一直被来自塞北的中山占据,赵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其山西本土与新占领的河北腹地,时常处于被割裂的状态。
这种被割裂的状态,让赵国的权力中心也一直处于不稳定之中,尤其是赵国迁都邯郸,将权力中心东迁到富饶的河内平原以后,赵国出现了实际上的分裂。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贵族们,大多迁移到了富裕的河内,享受大片肥沃的土地与财富,而留在相对贫瘠的山西的将士,则要承担与秦国、燕国和北方游牧部族等强敌对抗的重任。
更可怕的是,由于赵国控制的山西与河内的地盘,只有井陉一个险峻的关口可以互通,而且关口长期受到位于石家庄一带强悍的中山国的袭扰,这就导致赵国的河内地区很难向山西地区输送资源,也就以为着赵国腹地很难在后勤上控制山西地区。
这种困境在赵武灵王时期达到巅峰,赵武灵王晚年主动退位,让自己的幼子当国王,控制赵国的河北地盘,却又把山西的代地封给了被废的大儿子,甚至一度想让大儿子当代王,与小儿子共分赵国,当然这样的操作没有获得成功,武灵王和大儿子最终都死于非命了。
武灵王时期,赵国灭亡了中山,其扩张的野心越来越大,在地理形势上的结构性弱点就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赵国想要向中原进军,就必然会遭到燕国的强力干预;要想南下,先解决北边孤零零的燕国比较现实,可是赵国想北上解决燕国,南边的魏国和齐国一定会阻拦。
赵国要想实现战略目标,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富饶的河内地区看住南边的魏国齐国,由代地也就是大同地区的部队,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不断进攻削弱燕国,最终灭亡燕国。可是大同地区土地贫瘠,常年受北方游牧部族侵扰,要想集结大规模部队进攻燕国,必须要有额外的后勤基地,河内地区固然富裕,可是粮食物资没法通过井陉口这样崎岖难行的道路,源源不断的供给大同,所以就只能把太原地区和大同地区合成一个整体,利用太原来勉强保证大同的后勤,这也是武灵王想把大儿子升格成代王的重要背景。
武灵王和他两个儿子的激烈火并,包含了复杂的权力斗争,这里不做赘述,但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在武灵王时期,代地就是和首都地区分庭抗礼的独立地盘,首都很难完全掌控它。
到了秦昭王时期,尤其是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开始蚕食赵国的太原地区,最终吞并了这里。代地就逐渐成了一片飞地,失去了对太原的控制,靠几百里崎岖太行山路,赵国实际上根本无法对代地提供任何后勤支援,这也是李牧在代地谋求军阀式自立的基础。
代地乃至整个山西地区难以控制,石家庄地区实际上也不简单,武灵王时期之所以提出胡服骑射,就是对长期割据这里的中山实力派的一种示好,表达赵国对游牧部族出身的中山旧部,采取的是融合而不是吞并的态度。
赵国国内动荡的政局,让中山的大族有了更多的纵横开阖的余地,也让赵国首都的高层对于中山旧势力始终心怀戒心,要知道齐国就是因为内部无休止的争斗,最终被吞并的陈国田氏给取代掉的,赵国首都的大佬们肯定不想重蹈覆辙。
司马氏是中山的王族,司马尚大体上是中山王族后裔,在胡服骑射的大背景下,中山以骑射为主的胡族部队,其军事管理模式上大约也会有不少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和李牧较好的司马尚,是否会像李牧那样向赵王要政策,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么说,当秦军撤退后,赵国首都的上层建筑与李牧、司马尚等军队统帅之间,一定不是风平浪静的,所谓的反间计对于双方的矛盾到底起了多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很难说的事。
我们举两个例子,在清帝国的官方史料里,崇祯和袁崇焕的故事,那就是大清神皇一出漂亮的反间计,就让明帝国自毁长城,让清帝国得以逆天转运,获取天命。不过由于明末清初的史料实在异常丰富,我们很容易通过无数的当时的第一手史料,判断出帝国朝廷与袁崇焕的矛盾实在已经不可调和,诛杀袁崇焕并不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事,所谓的反间计多半纯属子虚乌有。
再来看唐帝国时期的一桩公案,如果安禄山和他的燕帝国修成正果,那么他们该怎么宣传让他们起死回生的灵宝之战呢?多半也是说帝国本来已陷入困局,但我太祖英明神武,祭出反间计,离间唐帝国昏君与名帅哥舒翰,让其迫使名将被迫出征,最终为我神兵所破。当然,唐帝国时期的史料也很丰富,我们稍微研究下就能知道,哥舒翰和他的西北军绝不老实,与朝廷之间冲突不断,他的被迫出征绝非无法理解。
是不是扯远了,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赵国,虽然秦军撤走,可是已经丢失所有外围据点,龟缩到石家庄和邯郸地区的赵军,却无法放松任何防备。居高临下的秦军可以轻易的休养生息,被动防守的赵军却只能时刻准备,这就意味着,赵军需要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这超出了赵国的能力。
赵国握有河内北部的地盘,这里土地非常富饶,可我们回顾下第四节,在缺乏深耕技术的战国时期,土地还需要轮种,一块土地每年可以种粮食的面积不超过四成,产量也不能和后世比,所以我们不能拿后世的河内经济实力来估算当时。以当时的生产力,维持数万常备军是非常吃力的。
通过上一节我们已经知道,李牧的部队有很大的政策特殊性,很容易让李牧的部队在待遇上人事奖惩上和其他部队出现巨大的不平等,你说大家都是卖命打仗,凭什么你的部队吃香喝辣,我的部队吃糠咽菜呢?李牧所在的代北土地贫瘠,失去了太原的供养后,养活不了太多部队,李牧的部队更多是作为精锐使用,一线与秦军抗衡的主力仍然是来自中原的士卒,所以基层的抱怨声音必然会很大。
中央基本的常备军部队都很难维持,肯定不能继续坐视李牧部队的特权,可是中央如果想把手伸到李牧的部队里,想给他安排个政委班子,调动几个位子,你说李牧会不会干呢?中央如果想统筹下税收,调节下各部队的粮草物资和奖励的发放,你说李牧会不会配合呢?
更进一步,现在的赵王是通过废长立幼上位的,可是被废的长子公子嘉仍然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这种二元甚至多元的权力架构,是赵国中央权力架构的常态。在这种架构下,李牧就算不想站队,权斗的各方也会找上门来,你说李牧会不会和唐帝国的哥舒翰一样,一言不合就清君侧,火并监视自己的部队呢?会不会像后世的神策军一样,大乱之中,得不到待遇就去抢,去自己划地盘收税呢?这都是很难说的事情。
归根结底,有钱有粮才是硬道理,以赵国部队的实力,足以与秦军抗衡,可是以赵国的地盘和生产力,却无法维持赵国的部队间的和谐,最终结果是李牧司马尚去职,各支部队矛盾激化,貌合神离,三年后秦军兵不血刃,轻松打破一度坚不可摧的赵国防线。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第四节,对秦国的天时地利能有更深的体会。晋国控制的山西,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能最有力的夺取华北平原,其第一轮扩张就能掌控的地盘的实力,足以横扫整个北中国,论地理形式并不逊于秦国,甚至更强于秦国。
但是山西有个最大的劣势,就是不够偏,不够穷。山西有著名的河东盐池,这让晋国得以迅速累积巨大财富,走向富强,春秋时期山西的富裕仅次于齐国,所以齐国和晋国也是最早开启第一轮土地改革,最早打破国野城邦制,走向中央集权的国家。
经济改革没有跟上匹配的政治体制改革,这就为晋国和齐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当第二轮打破世卿世禄的政治体制改革到来的时候,晋国四分五裂,齐国被改朝换代,当年的两大强国实际上都没熬过岁月的摧残,已经灭亡了。
当秦国正值壮年,四处进补的时候,中原各国却已四分五裂,步履蹒跚,秦国用了大约一百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对任何一国在国力上尤其是生产力上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即便部队一时不够胜利,拖也足够拖死任何一个对手。
我们花了三节的篇幅来详细介绍秦灭赵的最后进程,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秦在北中国战场最势均力敌的战斗,也是想通过秦灭找的过程,系统的为大家管窥六国所面临的根本困境。了解完六国的艰辛,我们自然想要知道,秦国和秦军是不是就是无懈可击、高枕无忧的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灭楚战争中的片段,了解一下浮华背后的秦帝国与秦军。
顺便说下,本公众号的粉丝朋友们近期在上海和广东先后进行了两次线下见面会,朋友们的热情、友善与豪爽令人感动;大家的素质之高、所取得的成就之广令人惊佩;几番畅饮热议,其愉快的经历与满满的收获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今年我们将更多的举行这样的见面会,兄弟姐妹们一起把酒言欢,有喜欢的朋友,可以在任何文章下留言,我们会邀请您加入微信群,和所有同好们在线上热聊,相聚。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往期文章
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之漫评水浒
评书《广盛原传奇》
扁舟听雨 晚唐系列之安史之乱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之玄武门之变
关注公众号 关注扁舟听雨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记不住的那天》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欣赏扁舟听雨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