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例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四)
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与七位诸侯王齐会定陶。
一个月后,刘邦和大伙达成了基本的妥协,七诸侯联合劝进刘邦称帝。
而刘邦则尊重当初项梁——范增创立的秩序,给予了诸侯王与自己基本对等的地位与权力。
汉高帝刘邦一方面审时度势做出妥协,一方面并没有完全满足于这样的妥协。
他开始出招,第一招就指向了最关键、最敏感的问题——项羽留下来的楚国地盘的权力分配。
刘邦将韩信从齐王迁到楚国为王。我们上节做了分析,刘邦这一招可以算妙招,总体算下来占了不少便宜。(见链接:《刘邦出招》)
不过刘邦团队并没有满足,他们继续殚精竭虑、不断出招,争取自己和自己团队的最大利益.
刘邦随后又进行了一轮试探,这一轮出手动作非常大,看上去似乎有些危险:
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我们前面一直说七大诸侯联手刘邦围猎项羽,但其实天下并不只有七大诸侯。
一年前赵佗已经在广东番禺自立为南越武王,手握两广,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君王。
只不过两广毕竟距离中原太远,对天下归属影响很小,我们或许可以忽略不计。
但还有一个大王国邻近中原,一直属于传统中的“天下”范畴,无法忽视,这就是临江国。
临江国的地盘大体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二省。这里不仅地域广,人口多,还是楚国的起家之地,其地位在诸侯中至少算中等偏上。
这么大的一个诸侯国却被刘邦直接派出汉军武力灭国,想必会给其余诸侯带来不小的恐慌。
从道理上来说,其他诸侯国没理由对此置之不理。
那刘邦为什么要冒险攻灭临江国,又是怎么防止大家串联的呢?
汉帝国对消灭临江王共驩(《汉书》称他为共尉)给出的官方理由是这个家伙效忠项羽、拒不投降。
不过我们稍微深究下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疑问:
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
这是《项羽本纪》里记录的共敖履历,强调共敖是义帝任命的柱国。
柱国是楚国高官,目前学界的意见,或认为柱国是和令尹、司马同一级别的官称,或认为柱国就是令尹、司马的代称。
我们可以简单认为柱国大体上相当于楚国的常委级别的正国级高官,项梁、陈婴都曾是楚国的上柱国(柱国不一定只有一个)。
共敖成为楚怀王任命的柱国,却在秦末战乱时期没有任何记载,因此共敖最有可能是楚国旧贵族的代表。
《楚汉争霸》连载我们屡屡强调这些旧贵族和项羽是对立的关系。
我们很难排除共敖是在项羽率大军入关中大势已成的局面下,被义帝派去抢地盘的角色。
因此共敖和项羽不算敌人就不错了,怎么看也算不上能在项羽败亡时还要与其共生死的亲密盟友。
而且根据月表,共敖已经在公元前204年七月逝世,继承王位的共驩和项羽似乎更难有什么了不得的忠心可言。
何况论项羽亲密盟友,谁能亲密得过英布呢?英布都和项羽对着干了,很难想象共家为什么还要忠于项羽。
史书关于临江王这件事到底何时发生的记载非常混乱。
在卢绾和刘贾的列传中都明确表明,他们参与了垓下会战,在项羽被杀后才开始带兵攻打临江国。
《汉书》把这件事直接放在公元前203年12月讲述,但这只能代表这件事开始于12月,不太可能结束于12月。
《史记》的月表中,这年12月和次年正月都有汉军俘虏临江王共驩的记载。
但高祖本纪正文则说这场战争持续了“数月”才结束,通常数月代表三个月以上,那战争应该结束于第二年三四月间。
另一方面,吴芮被封为长沙王最迟在公元前202年2月,长沙国的地盘都是原临江国的。
因此此时临江国理论上应该已被攻灭,当然也不能排除汉军还在围攻临江国首都江陵,只不过先在地图上把他的地盘瓜分了。
总的来说,汉军攻灭临江国有两种可能性:
或许是临江王共驩过于年轻,没有反应过来,没有及时赶去参与会猎项羽的盛会。
或许则是汉军根本就没给临江王共驩加入联军的机会。
我们不妨来看下地图,汉帝国的核心地盘在关中、巴蜀。
这两个沃野千里的宝地最大地利在于四周被高山大川包起来,外界进入困难。
稍微熟悉点中国地理的人都会知道,关中巴蜀往中原腹地方向有三个省相邻,分别是山西、河南和湖北。
眼下山西在汉帝国手里,河南的三川(首都洛阳所在),河内和南阳等要地也在汉帝国手里。
因此从关外进入关中的几条主要道路,比如山西的蒲坂,比如河南的函谷关和刘邦自己灭秦走的武关都在汉帝国掌握之中。
现在唯一的缺口就是湖北,从今天的武汉沿着汉江北上就能直达汉中,而且溯汉江到襄阳后进入南阳走武关道也非常方便。
如果今天的湖北省能成为汉帝国的直辖领土,那么整个汉江流域都将被汉帝国牢牢控制。
这样一来汉帝国就在关中外围组建了以今天山西、河南大部和湖北组成的缓冲区,完整的把核心区域与关外诸侯隔开大片距离。
因此汉帝国有强烈的动机灭亡临江国、拿下今天湖北省地盘(当时为南郡)。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进入楚汉战争后,无论是各方传记还是《秦楚之际月表》都几乎找不到共敖部队的动向。
其他几个诸侯多位于楚、汉、赵三大强国地盘中间,因此很难避开加入项羽或者刘邦阵营的站队,自然会深入参与到双方的交战。
而共敖的地盘位于汉江下游,和项羽、赵国都隔着相当远。
只有刘邦出于建设缓冲区的需要,是共敖最凶残的敌人,时刻都在惦记着他的湖北地盘。
从共敖角度来看,项羽和他隔着个九江国,即便后来九江国灭,由于英布的存在,项羽经营巩固尚且来不及,很少有机会威胁共敖。
而刘邦出于现实利益的需要,时刻威胁共敖的安全。
所以共敖多半也只能采取不参与、闷声过自己日子同时防着点汉王国的整体战略。
两任临江王从来没打过汉军,已经算是他们尽量不得罪刘邦的表现了。
此外,史书中我们找不到共敖参与当年项羽入秦联军的蛛丝马迹。
前面说了,共敖非常有可能是项羽联军大势已成后,义帝从楚地留守大佬中紧急拉出去抢地盘的人。
所以共敖和其他诸侯没有并肩作战过,他应当也没有参与当年的关中大会。
也就是说共敖虽然是十八大诸侯之一,但他和他的团队与其他诸侯们的交集非常少。
共敖死后,年轻的共驩继承王位,这种与诸侯隔绝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
西楚国首都失守,项羽败局已定大体上是十月底十一月初发生的事。
垓下大战最迟在十二月下旬,诸侯齐聚淮北一带最迟也在十二月中旬。
留给诸侯反应的时间最多只有一个半月,很多诸侯离定陶有千里之远,大军几乎没有等一等的时间,需要马不停蹄赶路才能赶到。
作为一个年轻的王二代,共驩或许没有处理这件大事的能力。
他的团队和诸侯打交道很少,对具体形势发展的判断力会比其他诸侯弱很多。
我们在《楚汉争霸》连载详细介绍了,项羽崩溃发生的比较突然(见链接:《荡气回肠》)
共驩很可能还不完全清楚发生了什么,要发生什么,也没有诸侯会去和他分享或者邀请他。
更何况还有可能是刘邦主动邀请的各路诸侯王,如果是这样,那他只要不邀请临江王就足以让其万劫不复。
总之现在诸侯齐聚,偏偏就是临江王没有来,你说他这是不是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呢?
我看哪,这个临江王就是项羽的死硬份子,他和项羽一样对义帝他老人家不义!
大伙这么赞扬我“诛不义”,现在就有共驩这么个“不义”的现行反革命在,我刘邦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立马把他拿下。
其余七大诸侯不是傻子,当然对此不会开心。
可是临江王就是没来,更重要的是临江王一贯奉行不结盟战略,又和大伙不是一个系统出来的,平时很少打交道。
你要诸侯王就这件事打打哈哈或许可以,要他们就此和刘邦翻脸,大家摆开架势干个你死我活,只怕不太容易。
因此在刘邦攻灭临江国这件大事上,诸侯们即便有心反对也找不到抓手。
而且刘邦凶相毕露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分寸,有放有收:
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
拿下临江王后,汉帝国只取走了湖北省(南郡),把湖南省的地盘都给了吴芮。
这里稍微说明下,《汉书》记录的诏书说相当于今天江西省的豫章郡也给了长沙国,但这段记载有问题。
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焉。
当初项羽分封时豫章就是英布的地盘,《英布传》也明确记载汉帝国封给英布的地盘同样包含豫章郡。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简来看,长沙国的地盘也确实不包含豫章。
因此豫章是武陵的误写,刘邦封给吴芮的是长沙、武陵两个郡,相当于今天整个湖南省。
此外刘邦还把象郡、桂林和南海三个郡,相当于今天整个两广的广阔领土,也都给了吴芮。
当然这三个郡显然是张空头支票——这里现在可都是南越王赵佗的地盘。
即便如此,这毕竟也是一个承诺——吴芮如果敢和赵佗打仗,不管你能打下来多少,只要打下来了,地盘都是你自己的。
总的来说,吴芮从原来大别山区为主的衡山郡迁到包含今天湖南省全境的长沙国,地盘有所扩大,还多了个南粤的远期支票,有所得。
吴芮原来的衡山郡地盘则被刘邦大手一挥给了英布,等于让英布也占了便宜。
所以实际上是汉帝国和英布、吴芮一起瓜分了临江国。
汉帝国要走了势在必得的湖北,吴芮得到了湖南,英布拿走了吴芮原来的衡山郡(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信阳加大别山区一带)
说起来刘邦拿走一个省,英布和吴芮只算各自拿下半个省,刘邦明显占便宜。
但毕竟英布和吴芮得到了实际好处,要想下决心和汉帝国翻脸的难度就会比较大。
诸侯们本来就和共驩不熟,很难下决心为其流血牺牲,英布、吴芮这两大诸侯又被刘邦成功收买,诸侯们自然就没了串联起来反抗的心思。
汉帝国软硬兼施成功灭亡临江国,无疑是一个重大胜利,其意义不仅仅是夺走了湖北地盘。
这场战役成功迈出了最难的第一步,把八大诸侯变成了七大诸侯。
这就打开了一个缺口,让所有诸侯都有了诸侯国可能变化与减少的心理预期,为后续一步步出手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