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五)
定陶诸侯大会,各路大佬就如何瓜分天下展开了深入讨论。
刘邦得到了皇帝称号,同时他也承认了项梁以降的天下秩序,承认了诸侯与皇帝间基本对等的特殊地位。
正因为大家心里都认可刘邦吃了个暗亏,刘邦团队也就毫不客气频频出击占便宜。
刘邦又一次驰壁夺军,抢走了韩信对齐、赵联军的指挥权,将他空降到楚地成为楚王。
这样一来,刘邦自然而然地就顺走了齐地四郡(此前说六郡有误,当时是四个郡,此后才被拆成六郡)。(见链接:《拿韩信开刀》)
另一方面,刘邦团队更是凶相毕露,直接武力灭掉了临江国,夺走了相当于今天整个湖北省地南郡(见链接:《下一个倒霉蛋》)
至此,汉帝国已经白得了五个郡,夺走了相当于今天山东、湖北全部与河北、江苏一部的广阔地盘。
不过刘邦团队并没有满足,他们仍然要对这轮天下瓜分做微调。
此时七大诸侯里的韩信、英布和吴芮等都已被调整。他们在威逼利诱之下也基本上认可了刘邦的调整。
韩王信、黄河以北的张耳和臧荼刘邦暂时没打算调整,接下来就只剩彭越了。
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
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
这是一段来自《汉书》记录的刘邦诏令原文,主要内容是分封彭越为梁王。
诏令里彭越的地盘是所谓的“魏故地”,也就是过去魏国的地盘,说得比较模糊。
毕竟战国时期魏国的地盘大了去了,也经历了反复的变化。
比如说河内也算魏国地盘,山西的部分地盘也可以算魏国旧地,但显然这些和彭越都没什么关系。
《汉书》在《地理志》里面说的比较清楚,梁国的主要地盘是淮北的砀郡:
梁国,故秦砀郡,高帝五年为梁国
砀郡大体相当于今天开封以东的河南东部以及安徽北部,面积广,人口多,土地肥沃,是一个大郡。
砀郡战国时期是宋国的,此后宋国以及魏、楚、齐等国之间反复交战,也都先后染指过这块地盘的部分地区。
直到公元前285年,魏、楚、齐三家分宋,砀郡主要地盘才算是进了魏国。
所以刘邦非要说这里是魏故地,应该封给担任魏相国的彭越当然在理论上说得通。
问题是秦末混战,砀郡实际上被楚国拿下,最简单的,刘邦一度被项梁吞掉,他得以复振的关键就是楚怀王封他为“砀郡长”。
此后项羽崛起,砀郡就一直是西楚国的地盘,拥有明确的主权。
因此从楚汉争霸的现实情况来看,这里算楚地无疑更合适。
所以很明显,彭越的砀郡薅的又是韩信的羊毛。
当然,刘邦这轮调控主打招牌就是乾坤大挪移。这不,砀郡给了彭越,他一直以来的老巢东郡就挪给了汉帝国。
汉帝国从韩信手里直接薅走了齐地四个郡,现在又通过彭越这么一置换,等于又从韩信手里薅走了魏地东郡。你说韩信气不气?
问题是再气也没办法,因为人家彭越乐意啊,你韩信自己齐地四个郡不敢要,我现在就拿一个砀郡,你还能和我置气么?
何况这个调整韩信也很难坚决反对,因为刘邦的操作大致上顶在了韩信可忍不可忍的边缘。
毕竟砀郡是刘邦亲自打下来的,而且先后经历过两轮恶战(见链接:《惨痛往事》、《刘邦的贵人》)。
项羽的西楚虽然抢走了砀郡,但是刘邦亲家吕氏也曾长期在这里有着根据地。(见链接:《吕氏家族》)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把砀郡作为自己的地盘交换给彭越也有着充分的理由。
分封彭越为梁王的诏令还有个地方颇值得回味,那就是彭越的梁国“都定陶”。
定陶属于东郡,也就是说刘邦并没有拿走整个东郡,最富裕的大城定陶等部分东郡地盘仍然属于彭越。
个中缘由似乎也不难理解,毕竟彭越的地盘来自韩信,刘邦直接拿别人的地盘换走他的老巢东郡,未免会让人心里不舒服。
更重要的是,还有个重要人物现在可在彭越手中——田横!
《楚汉争霸》连载我们就介绍了,田横团队的存在让汉军在齐地面临不小麻烦(见链接:《他们对得起项羽》)
现在汉帝国从韩信手里抢过了齐地,也就迫切需要处理好田横的问题,而田横在彭越手里。
田横的问题,属于彭越集团的内政,刘邦如果非要靠武力和势力强压,未免就有点太过了。
刘邦这一轮占的便宜实在太多了,相信诸侯们的神经其实都处于一个很紧张的状态,恐怕不宜节外生枝。
彭越对田横的处理也非常耐人寻味,有趣的是往往被后世治史者忽略:
彭越把田横放跑了,要知道后来汉帝国为了找田横可花了不小的力气。
我们有理由猜测这实际上是彭越在表达对刘邦顺走他东郡的不满。
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彭越愿意放跑田横还是刘邦用定陶周边的地盘换来的。
如果刘邦不肯给定陶,彭越恐怕真敢把田横给留在身边,继续暗中支持其在齐地的分裂活动。
要知道刘邦自己也没有给田横定过罪,甚至最后还认可了田横自立的齐王身份。
所以刘邦强行要田横的话,他这事上就不太占理,如果彭越真敢硬顶是否会串联起很大的力量,谁也不知道。
看来看去,用定陶周边这么点地盘换齐地能更加安宁,似乎还是比较划得来的,至少刘邦这么认为。
经过这三节介绍,我们发现刘邦这么东一下,西一下的,连哄带吓顺走了差不多6个郡的地盘。
我们很容易认为刘邦这一轮仅仅是简单的通过狂拿地泄愤,其实不然:
(上图为网络作者“大福读史”所画,稍有错误:蓝色部分黔中应为武陵郡、绿色部分清河和河间都是巨鹿郡,数年后才被拆分)
汉帝国顺走的六郡里南郡我们上节介绍了,主要目的为组建关中缓冲区。那其他五郡什么目的呢?看图一目了然。
图中黄色斜线部分标出了六个郡,其中的三川郡是汉帝国目前的首都洛阳所在。
其他五个郡正是这轮从韩信、彭越手中顺走的。
我们发现,这几个郡连成一片,恰好把七大诸侯截成了南北两段!
其实早在《群雄逐鹿》连载我们就介绍过天下有三大黄金地块(见链接《钥匙》)
现在黄金关中为刘邦所有,黄金江淮大部分为韩信所有,小部分归彭越;黄金河北大部分为张耳所有,小部分在臧荼手里。
可见尽管表面上刘邦的汉帝国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天下三大核心仍然各有其主!
只要黄金河北和黄金江淮可以实现联合,汉帝国仍然面临危险!
现在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刘邦团队这一轮会采取很多看上去危险系数不小的动作。
因为刘邦团队有其根本战略——务必将楚地和赵地分隔开来,从而大幅增加他们串联的难度。
我们相信这才是刘邦团队不惜代价夺走齐地四郡与东郡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在定陶大会这轮争锋是刘邦团队和各诸侯王团队之间的巅峰对决,各方博弈得非常精彩,欣赏价值非常高。
总的来说,刘邦成功称帝并且地盘得到了明显增加,也实现了其在地理上的所有战略目标,大可满意。
而七大诸侯王维持了项梁以来的基本秩序,得到了与皇帝基本对等的权力与地位,大势上已经不亏。
何况除了倒霉的临江王,所有诸侯要么保住了自己地盘,要么有所扩大,基本上大家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当然从细节上去看显然刘邦的汉帝国占了便宜:
我们可以看作这一轮消灭了西楚国与临江国,一共空出11个郡的地盘。
此前汉帝国兵锋所致已经得到了南阳与陈郡,这一轮乾坤大挪移如前所述又拿走了差不多6个郡。
可以理解为这一轮瓜分天下,刘邦拿走了七成以上的土地收益,大赚了一笔。
最可贵的是,这一轮较量进行得非常平稳,在官方史料有意淡化下,我们看不到太多对抗痕迹。
以至于后世人们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大多都把定陶大会当成了一次走过场一般的聚会。
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觉得这一切似乎都轻而易举,甚至会产生很大的错觉——这个定陶聚会就是刘邦单方面在论功行赏安排嘛。
其实我们对比后世很容易发现,盟主大聚会瓜分天下,最后没玩好弄得一地鸡毛的案例比比皆是。
刘邦团队这一轮瓜分天下之所以能达到类似润物细无声一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他们大致做到了以下几点:
知轻重缓急,有清晰的战略诉求,有非常好的分寸感。
今天的我们浸淫网络多了,往往对基本的知进退缺少客观冷静的认识,网文小说看多了,容易什么都想要,什么时候都觉得我吃亏了。
如果刘邦团队不知进退,一开始就把众多大佬当小弟而不是对等伙伴看,很容易一上来就被群殴。
在明确了诸侯王地位同时,刘邦团队对自己要什么也做了明确规划。
只有明晰了大的战略目标,才能明确自己要什么,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博弈中有清晰的主线,并且能让对手感受到这清晰的主线。
当然,再好的战略也离不开有效的战术执行。
刘邦以和平手段为主,获取了大量实际领土人口利益,其中的分寸感非常重要,而这种分寸的把握往往也是我们最难做到的。
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复原,汉帝国建立时天下一共46郡,汉帝国独得其中24郡,据有大半。
再考虑到不同郡的人口和经济大相径庭,汉帝国的实力优势比单纯郡数对比看起来更大很多。
最简单的,秦始皇刚继位时的地盘和现在的汉帝国其他部分大致差不多,但秦当时也没有占领齐地。
秦始皇刚继位的秦国被人们称为“三分天下有其二”,后世学者往往认为秦国此时灭六国不过临门一脚。
那看起来比当时秦帝国地盘还要大的汉帝国不就可以轻易的继续此前秦帝国的路径了?
相信刘邦团队此时多半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只要稍微休养生息一下,接下来只需要来一场“重走始皇路”的活动罢了。
然而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天下从来不是只有几个人有脑子,天下的归属也从来不能简化为几个人的划拳喝酒。
天下从来都是所有人的天下,千百万人的人生道路并不仅仅由少数几个人聊聊天决定。
此后天下局势的发展和刘邦团队一开始的设想有着很大的不同!汉帝国的战略构思也不得不不断进行重大调整。
艰难复杂而又精彩万分的激烈竞争乃至残酷战争,才刚刚开始!